有一种歌,它唱起来悠扬动听、高亢嘹亮、古朴豪放,它就是花儿;有一位歌手,她泼辣豁达、坦率真诚、多姿多彩,首次将花儿带到央视春晚及海内外,让更多的人了解了西北这一民歌,她就是享誉西北的“花儿皇后”——苏平。前不久在我州举办的首届中国西部“百益杯”花儿艺术节期间,本刊记者专访了她。 《妹妹的山丹花》——让世界了解了花儿 “尕妹妹的个大门上浪三浪啊,心儿里跳得慌呀,想看我的个尕妹妹的好模样呀,妹妹山丹花儿开呀……”1984年,苏平在央视第二届春晚上,以一首《山丹花令·妹妹的山丹花》让西北花儿首次进入世界华人视野
艺术家自画像 记得十年前,在临夏初次见到马忠建时,他戴副黑边眼镜,中等身材,浓密的胡须,一头长头,闪着坚毅执著的目光,一看颇有艺术家气质。递来的名片上,有长鬃飞扬、尾巴高跷的骏马,就知道马忠建主要画马,在当时的临夏地区,并不为许多人所知,没有多大影响。 时至2013年底,得知他来临夏举办个人画展,为家乡人民作汇报展出,展出的作品是百米长卷系列油画,地点在州文化馆。此时,我调来该单位已有半年时间,还在熟悉业务阶段。得知这一消息,非常高兴,就跟同事们一道,精心策划,做着准备,使画展能够顺利举办。 那是个阳光灿
——深切缅怀胡廷珍烈士 ●王维胜 胡廷珍烈士雕像 1933年农历2月的一天傍晚,新疆戈壁滩大雪飞舞,一群荷枪实弹的反动军警押着一个人来到雪地里,随着一声清脆的枪声划破绥来上空,一个年轻的身躯倒在血泊之中 …… 他就是甘肃早期杰出的革命领导人——胡廷珍。 胡廷珍1902年农历2月出生于导河县一个思想开明、经济殷实的商人家庭。7岁时父亲送他进入私塾,读“四书”、“五经”。教授他的老师叫徐绍烈,开明、豁达。读了三年私塾后,已有坚实国学基础的胡廷珍考进了导河县最高学府凤林学堂,接触到大量新学知识,并练就了一笔刚劲
河州人所谓之“仁义”,有趣地偏向了“礼貌”或“礼让”。这是一个耐人琢磨的语言现象,因为它不是简单的概念内涵的收敛,而更可能源于人们对经久流承的传奇故事——“仁义巷”的敬重与怀念。 故事其实并不复杂:大致是讲河州籍明代重臣王竑在劝化亲属与邻里的宅地界限纠纷时,弃权势,尚礼仪,毅然回书“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五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之后,两家人幡然醒悟,各让五尺,成全了一条温馨和谐的“仁义巷”,而王尚书的美德义举也自此流传开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千古佳话。 记得我是从爷爷那里听到这个故事的
●马志勇 广河县大夏古城遗址 临夏是一个历史文化积淀相当丰厚的地方,但发掘研究工作赶不上,基本上属于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如何开发利用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拓发展是个重大课题。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打造文化名片,提出“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临夏州委、州政府提出“建设特色文化之州”的大气候下,临夏、广河一带一个充满神秘色彩、带着璀璨光环的古代地名——大夏,跃入人们的视野。临夏有大夏河、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临夏县,广河有大夏古城、大夏县、大夏郡、大夏长、大夏水、大夏川、大夏山水、大夏节度衙等一系列带“大夏”
◇文/王维胜 图/史有东 八坊的十三条巷子,基本保留着百年前的老样子。古朴的老院,狭窄的径道,墙角不知名的小花小草,一切都显得那么悠闲而宁静。它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它是悠远的,又是丰富的。在上世纪的最后岁月里,和中国所有的城市一样,八坊的街道和建筑也在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甚至改头换面。尤其是最近五年,市上修旧如旧,修建了八坊民俗馆、八坊人物故事馆、手工艺馆,盖碗广场,等等。还让蛋雕、葫芦雕、陶瓷、古董、服饰、刺绣、地毯、羊毛毡、泥塑、地方小吃等在巷内安营扎寨,人多了,巷美了。 雨天优雅地走过新西路口,
上古时期,在临夏生活着大夏人,又称大夏部落。人数多,范围广,涉及积石、临夏、和政、广河、康乐、东乡一带。大禹就是大夏部落的首领。他所建立的国家,也称之为夏。 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使临夏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境内还有黄河和它的一、二、三级支流,如洮河、大夏河、广通河等30多条,古人类生于斯,长于此,形成了大夏部落。马家窑、齐家文化就是他们的文化符号。 中国西部彩陶就是中国西部的史前文化。中国大西北在彩陶发展史上有特殊地位,而临夏素有彩陶盛名,甘肃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郎树德说:临夏彩陶“数量之多,
● 史有勇 朱贵祠殿堂 朱贵将军是近代我国抗击外国侵略、战死疆场的著名将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宁波人民为纪念这位抗英爱国将领及其部下将士,道光二十三年(1843),在慈溪募捐修建了高节祠,又名慈郭庙,俗称朱将军庙。高节祠位于大宝山西麓,硬山式建筑,前后两进,两进均面阔五开间,进深四间八檩,占地面积一千余平方米,背依青山,面对慈江。 五年前,我寻迹宁波来到慈溪,一座不大的庙宇,当地人称之为朱贵祠。一进门,一眼看到庙堂之上,朱贵将军端庄威坐,两旁阿木穰、哈克里站立;上方悬挂着一个宽大的匾额,书“忠
现年90岁高龄的临夏州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今明,在上世纪50年代曾先后任宣传部干事、团结报(现民族日报)总编、宣传部长等职,80年代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是一位离休老干部。其夫人马琼华与马青年系远房亲戚。2012年12月的一天,笔者采访了马今明夫妇,他俩用所见所闻回忆了马青年在临夏担任地委书记兼专员时的点点滴滴。 对各民族都平等对待,一碗水端平 1951年,时任临夏地委书记杨和亭准备离开临夏,他向组织推荐了红军中曾担任回民师长的马青年,马青年当时职务为甘肃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上世纪50年代,全国解放初
因为听说东乡北塬人民喝上了水,八十高龄的他竟老泪横流;因为看到了临夏市的清真糕点,他为临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兴奋不已;对去看望他的临夏人,他都当作亲人般的接待,迫切地想听到临夏的变化;颐养天年时,他最爱的是临夏啤特果汁和回族的油炸面点。他,就是新中国刚刚建立时,曾任临夏地委第一任书记兼专署专员、军分区政委的杨和亭同志。在执政的三年时间里,他和临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自此以后,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官不论做到多大,临夏都让他牵挂了足足半个世纪,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对临夏有着太深的了解,对临夏各族
汪玉良先生在创作中 汪玉良 生于1933年11月,唐汪川人,东乡族,国家一级作家,花鸟画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195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历任甘肃省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室主任、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等职,是东乡族作家文学的奠基者和步入画坛的第一个东乡族画家。《中国人物志》《民族荟萃》等多部典籍载入其艺术贡献,先后4次获国家级文艺创作大奖。2008年由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艺术名家邀请赛活动组委会授予“对中国文艺30年繁荣与发展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并被中国专
● 张有财 癿藏城远景 在积石山县癿藏镇旧城街道东侧的平川地里,矗立着一座东西长270米,南北宽约150米,占地4.05万平方米的古城,城墙高12米,用夯土版筑而成。墙基厚约2.5-3米,东、南、北城墙各有一个城门。据《积石山县志》记载:这座古城为宋代吐蕃首领唃厮啰之孙木征所筑,史书上称之为“踏白城”。北宋熙宁年间,吐蕃首领木征、鬼章曾在此与王韶率领的宋军进行了数次惨烈的战斗,史称“踏白城之战”。 踏白城之战是北宋与唃厮啰政权之间在临夏境内发生的一场战役,该战役虽然以北宋的胜利而告终,但却对北宋的历史进程
● 张有财 枹罕古城遗址全景 枹罕县的设立是临夏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标志,枹罕县最早何时设立及县治在哪里,由于历史记载所引文献出处不同,加之后世流传歧误,差异较大。曾有不少历史学者对其做过考证,但意见不太统一,对于枹罕设县主要有两种认识:一是认为枹罕县设立于秦代;一是认为在汉代。而对其县治的所在地,也有两种认识,一种认为在今临夏县韩集镇双城村,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明代吴桢的《河州志》,清末邓隆的《漓水大夏水考》和1993年版《临夏回族自治州志》等;另一种认为在今临夏县新集,如《临洮府志》和马志勇的《河
1986年8月7日,费孝通先生一行四人来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考察,时任县长的笔者接待和陪同调查。27年后的今天,回忆费老对临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感触颇多。 一、访农户听汇报,深入调查。8月7日早晨,我们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四大家领导人到癿藏山梁去迎接。那时候,临大公路全部是沙土路,远远看见车队扬起一股沙尘而来,共7辆车。客人们下车后,州委书记单得真做见面介绍,然后乘车开往县城。10点20分车队到达县城,10点30分召开座谈会。费孝通先生是76岁的老人。但他耳不聋、眼不花,思路清晰,注意力集中
马俊华 马效融 马效融(1922——2003.1.8) ,回族,出生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民革党员,临夏市人,中学高级教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员,民革全国六大代表,甘肃省民革第五届委员,全国、甘肃省民族教育研究会理事,临夏州政协第七届常委、副主席。 学生时期 1944年“私立云亭中学”高中毕业。马效融在中学读书时积极参加宣传抗日救国活动,带领同学保护宣传革命思想的老师免受当局迫害。1945年考入兰州大学法学院政治经济系后,联络临夏在兰同学,成立了以桑梓文化开展学术研究为宗旨的“夏光学会”,他为领
提起解学士,临夏几乎妇孺皆知。这位明朝洪武年间被朝廷谪贬河州的翰林院庶吉士,虽然在临夏这块土地上度过了他的仕途生涯的低谷岁月,这岁月也就不过一两年时间,但他留在河州的诗词文章、轶闻趣事,至今仍在民间广泛流传。 解缙(1369年—1415年),字大坤,号春雨,江西吉安府吉水县东坊人。解缙小时候聪颖,5岁即能读书成诵,13岁遍读四书五经,时称神童。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在江西乡试中入选解元。第二年,即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会试中进士,以第七名的成绩授翰林院庶吉士,后改任江西道监察御史。洪武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