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河州史话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五)

羊毛商号——步云祥 ●马廉朴 步云祥商号是河州最早5家羊毛商号之一,成立于民国1920年前后,创办人为临夏县韩集大坡嘴人马子昇(?—1960) 解放路南口 据有关资料记载介绍,马子昇的步云祥商号位于临夏市解放路,清末民国初年,英、德、帝国主义驻天津的洋行曾派人在河州、夏河设庄收购羊毛,数量每年达150万斤左右,价格为每百斤6—8两白银,到1920年,随着河州羊毛商人逐步崛起,洋行从河州撤庄,那些曾为洋行奔走服务的河州本地商人承袭其业,羊毛商号遂相继成立。 马子昇步云祥商号的生意本钱领于青海马家。因为羊毛生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四)

商贸货栈——同兴店 同兴店的创办人为王佩琳(字:圭璋),外号王瘸子,曾任临夏商会会长。同兴店创办于清末,作为临夏最早、最大的贸易货栈。民国初年,天津洋行在临夏设庄收毛时,新泰兴洋行就住在这里。家住临夏市大祁寺。据记载,1910年至1920年前后,洋行每年从临夏收毛约80万斤左右,其中绝大部分筏运由同兴店承运,仅次一项每年运费毛利达白银5万两,除去牛皮袋(每次折损耗三分之一)水手工资,由临夏驮往莲花渡口边运费和税务等,仅此一项,每年可净赚白银2万两左右。 横渡黄河的羊皮胎 1900年,英商新泰兴洋行(买办为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三)

瓷器商号——公兴元 保存至今的碗 创办于清末,是河州回商在夏河进行回藏贸易的著名商号之一,创办人为马维俊(1874—1966),辉煌于马德轩、马仁轩(1894—1979),该商号除在夏河设立商号外,在临夏开办了通记瓷庄,还在四川成都与临夏人马福堂合伙开办过协通皮行。 在临夏老人口中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公兴元,金子银子使不完。(消费不完)。” 它所说的就是曾经在夏河经营瓷器、丝绸生意所为人们熟知的临夏商号。 2014年4月27日,笔者在东乐轿东口的公兴元绸缎庄和临夏市南栅门老家里,分别采访了公兴元字号的孙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商号(二)

羊毛商号——天庆魁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八坊街头(资料图) 清末皮毛商,由兰尧轩(1884——1970)于清光绪年间创办,是临夏最早将羊毛通过黄河皮筏运到包头的商号。据其后代(现年94岁)兰合浦等回忆,其祖先原为陕西陇县人,清同治年间以前迁入临夏,家住西川堡子(现在临夏市城郊镇堡子村)。 清末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天津被迫开埠,一些英、德洋行在天津买办纷纷在临夏等地设庄收毛,当时共有6家之多。天庆魁创办于清光绪年间,由兰尧轩和弟弟兰西轩创办,天庆魁作为一家大的皮毛公司,一直给洋行买办代收羊毛,赚取差价。由于资本雄



河州清末民国时期著名的商号(一)

羊毛商号——隆顺和 民国时期著名羊毛商,隆顺和的创办人为毛福亭,经名舍木素,生于1881年,殁于1963年,享年82岁,家住临夏市王寺街,原籍是广河县三甲集,早年以经商为生,据其三子毛守仁回忆,他的父亲曾从马安良三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君”)借得大洋2000元做皮毛等流水生意。 1928、1929年,马廷勷因参加反抗国民军统治而被冯玉祥活埋于河南焦作。他的一位姓高的妻子逃难到青海循化甘都,毛福亭得知后立即停下手中生意,凑足了2000元大洋送到高氏手中,马廷勷之妻深为感动,说从我们这里领本做生意的人不少,只有



苏土司城:临夏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

苏土司城:临夏土司制度的实物见证 ★张有财 苏土司城的附属建筑烽火台 在甘肃省康乐县苏集镇南侧,有一条西高东低的东西向的黄土山梁,因山头东端像一条鱼嘴,当地人便叫这条山梁叫“鱼嘴山”,在离鱼头200多米的山梁上,矗立着一座雄伟的古城。这座城是明清时期吐蕃沙马族土司的土司衙门所在地,因城的主人为苏姓的吐蕃族土司,当地百姓称之为“苏土司城”,成为临夏地区土司存在的实物见证。 鱼嘴山 一、苏土司城基本情况 城址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00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城址因修建于山梁上,所处位置居高临



临夏商人记忆中的河州牛帮商队

临夏商人记忆中的河州牛帮商队 马廉朴 肖俊仁 临夏古称河州,是古丝绸之路南线必经之地,也是明代茶马互市的重镇,号称“河湟雄镇”、“西部的旱码头”。在回、汉、藏经济文化交流中,河州商人厥功至伟,明代河州已是“商贾云集”,清代更是“商贩如织”。在历史上,回族人上青海西藏、下四川、走陕西、闯口外,不辞劳苦,风餐露宿。不但把内地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带到牧区,解决了广大牧民的生活急需,同时也将牧区的畜产品带回内地,贩卖给中国新兴民族资本家,保证了民族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充当了“互补”的使者,促进了内地与边疆牧区的经济文



东汉枹罕河首平汉王政权始末及建都

东汉枹罕河首平汉王政权始末及建都 君山 东汉末年,在我们临夏曾有过一个存在较为短暂的割据政权——宋建建立的河首平汉王政权,虽然仅仅存在了三十多年,但在临夏历史上,是继罕羌侯政权以来的第二个有历史记载的独立政权。 这个政权因为离现在非常遥远,所以该政权是在何地建都、规模如何,都是面目模糊,不为人知的,下面就对此作一个小小的考证。 有关宋建政权的记载见于《三国志·魏书·夏侯渊》和《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记载更为详尽一些:“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改元,置百官,三十余年。冬十月,魏公曹使夏侯渊



临夏明清进士考

临夏明清进士考 ★张有财 科举考试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度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而延续至元,兴盛于明清两代,1905年9月2日,清政府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制度,下令废除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之所以前后经历了1300年之久,是以其所坚持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有着极大的关系。“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这些规定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这样不但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透过



三十年代外国传教士镜头下的甘青两省交通工具

三十年代外国传教士镜头下的甘青两省交通工具 ★马廉朴 交通工具狭义上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周围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给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甘青两省地处西北边陲,二十世纪初,交通极为不便,据有关史料记载,从民国五年至二十年(公元1916年至1931年),在国碎民穷的情况势下,各界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工代赈、兴建公路、开发西北、拯救灾民”的建议。但国穷民弊,直到1939年,洮(今临洮境内之康家崖)循(青海省



“西北花儿王”—朱仲禄

“西北花儿王”—朱仲禄 ★王沛 在中国花儿传承的过程中,各民族歌手是重要载体,是花儿生生不息的灵魂。歌手既是原创者、演唱者,也是改编者、传播者,歌手使花儿插上翅膀飞向远方,花儿也使歌手披红挂彩,声名远扬。千百年花儿的传承史,其实就是各民族歌手的演唱史。 漫长的封建社会,花儿文化备受歧视,各民族花儿歌手名不见经传。20世纪初爆发的“五四运动”,使花儿等民间文化艰难地步入文化领域。1949年后,花儿迎来春天,各民族花儿歌手破天荒地登上首都的“大雅之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使歌手们备受鼓舞,开始了花儿歌



辉煌于河州的西秦王朝

辉煌于河州的西秦王朝 ★马志勇 在河州唯一建国立都的西秦王朝,也曾是辉煌一时的割据政权,但是随着漫长时间的推移和厚积的时空尘埃,湮灭了许多历史的真实。何况在历史上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载奇少,研究文章也是寥寥无几。为了挖掘和保存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勾沉捞灭,撰写此文。 西晋的腐败统治由于“八王之乱”而迅速解体。大一统的晋王朝由瘫痪而崩溃。饱经战乱之苦的匈奴、羌、氐、鲜卑等各民族人民乘机挣脱枷锁,纷纷建立割据政权,从4世纪至5世纪前期的140年中,共建立20个政权,其中势力较强的有16个,史称十六国,大部分政权就



林家遗址

林家遗址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岸二台地上。文化内涵以马家窑类型为主,包含有马家窑类型早、中、晚期的文化遗存,是马家窑类型的代表性遗址。 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临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局,曾先后在这一带调查,发现马家窑、半山、马厂、齐家、辛店等文化遗址十余处。1977年4月至7月和8至11月发掘总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发现马家窑时期房屋遗址27处,制陶窑址3处,灰坑98个。从地层上初步搞清林家遗址马家窑类型文化遗存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堆积关系,为文化遗物分期奠定了



东乡族概况

在黄土高原的尽头,洮河和大夏河的最下游与黄河刘家峡水库之间,夹着一块中间高、四周低的土地。《水经注》上称之为“有河夹岸”的地方。这里黄土峻岭,连绵起伏,村落繁星点点,棋布其间,层层碧绿的梯田直插蓝天,草坡上羊欢牛叫,山湾里“花儿”声声。黄河、洮河、大夏河沿岸,绿树掩映,花果喷香,渠水哗哗,庄稼繁茂,恰似江南水乡。从周缘河道里提水的管道,好似血脉一样,遍布全县。在两条国道、省道线上,一辆辆汽车、农用车在山巅白云间飞驰。这里就是撒尔塔人定居的地方——甘肃省东乡族自治县。 东乡民族的先民在13世纪从中亚长途跋涉



西秦建都古枹罕

临夏县历史悠久,古代曾是南通巴蜀,西去青海、甘南的重要战略通道,在诸多封建王朝中,东晋十六国时期的西秦曾在临夏县这块土地上建过都。西秦立国共39年,共历4主,其中在临夏县立都19年,这在临夏地区,乃至整个甘肃史上也是少有的。 西秦由鲜卑族乞伏氏所建,淝水之战后,前秦苻坚政权日趋瓦解,地处陇西的前秦南单于、镇西将军乞伏国仁聚集当地各族部众10余万人,于晋太元十年(385年)割据陇西,自称大单于,在勇士城(今甘肃榆中县境)建都,置文武百官,立年号建义,分境内为11郡。太元十三年(388年),乞伏国仁死后,由其



辛店陶片上的古人家园

半山类型旋涡锯齿纹罐 2010年7月,笔者从临夏市旧花市,获得了一辛店人物家园陶片,并打听到是莲花台出土的。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爱好者告诉我,2007年的一天,他因事路过临夏县莲花镇莲花台库区码头,等船间隙在码头北岸边发现这块辛店文化彩陶片,他剔去泥土用水洗干净见上有人物图案,就喜欢的带回了家,用细绳拴了挂在房间的墙上欣赏…… 这是一个约直径20厘米的双耳彩陶盆的残片,占整个盆的三分之一弱。内外绘彩,外面口沿三角纹,再下接着是单线、回纹、单线、下三角、点、单玄、上三角、双线纹;内沿周以宽带纹,纹下右边有



共239条记录上一页 12...789101112131415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