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文 > 临夏文艺

走近齐家

★ 马坚强 走近齐家文化。一步一步走进齐家,揣着庄重,带着圣洁,走近齐家, 那明亮的橱窗里, 搁置着被岁月尘封了四千年的古老文明, 那静寂的展台上, 摆放着在地下沉睡了数十个世纪的芳华。 蒸煮着华夏五千年的文化。那精妙的三足鬲啊!承载着三皇五帝的丰功伟绩,那精美的黄土陶盉里, 闪烁着震铄古今、千秋流芳的光华!那闪耀先民智慧与勤劳的铜镜啊!更像是中华文明的火种。那已碳化的粟种, 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石器、骨器、玉器和唯一的骨柄铜刀,一件件精美至极——那是先民们赖以生产的器具, 更是大地赐予赤子的礼器、重器和王



东乡钉匠

东乡钉匠 ★马钟翔 听到“钉锅钉碗吆,钉锅钉碗吆”的喊声,就知道外地的钉匠来了。人们找出破了的家什,先后跑出门,到处观望。在麦场边,或乡村公路上,有位异地口音的钉匠,放下两只木箱,摇着手鼓,招揽生意。 图片来自百度网络 母亲听到后,拿着破瓷杯或瓷碗,旧布里包着,到钉匠跟前,叽里呱啦说话,别人听不懂,不知说什么。母亲是东乡族,钉匠是从东乡县来的,属于同一个民族,自然就用母语交流。 在许多工匠中,对我影响深刻、让我念念不忘的,就算钉匠了。他们收了庄稼,安顿好家中事务,扛一条扁担,挑两只木箱,一箱装工具,一箱是



保安腰刀和蛋皮核桃

保安腰刀和蛋皮核桃 马少青 马古牙今个儿起得特别早,他一下炕就吩咐妻子阿莎早饭做面片子,吃完好赶路去乡邮电所取稿费。 原来,马古牙写的一篇小说《腰刀恨》在地区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了,前几天乡邮递员送来了那期刊物和稿费汇款单。啊呀呀,这消息在此百十户人家的保安山庄像滚油锅里撒了一把盐——炸开了,成了这几天村里大大小小议论的头号新闻。马古牙也许感觉他这篇小说在本民族史上比较重要,所以自接到稿费汇款单后有意不忙着取回来,而是把那期刊物和汇款单摆在堂屋的八仙桌上,好让人们不费劲就能看见。这稿费也就十五块钱,再说如今也



撒尔塔阿姑

[内容提要]在很早的时候,中亚撒尔塔阿姑的故乡,外敌入侵,刀光剑影,战火弥漫。撒尔塔阿姑的丈夫安巴斯和村民进行了英勇的反击,刀枪齐鸣,场景惨烈。经过英勇的抗战,虽然杀死了许多官兵,但由于力量的悬殊,撒尔塔阿姑的丈夫——安巴斯被敌寇所虏,强征入伍,充当军匠。战转东迁至果朱(河州)地方。 撒尔塔阿姑盼望着丈夫早点回来,盼望七年。后来,打听到丈夫流转在果朱巴扎时,她带着两个孩子万里寻夫,途中历尽千险万阻及种种磨难,终于到达果朱地方。但是,安巴斯被军事管制,几难见到。于是她和两个孩子在鸽子洞中栖居,处境相当艰难,



此曲只应天上有

此曲只应天上有 徐光文 临夏人是有福气的,在这里可以品味古河州的文化积淀,可以观赏古丝道的风物交汇,也可以聆听著名记者范长江从筏子客那儿听到“天籁之音”。 被誉为“大西北之魂”的花儿,它像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千百年来照耀着古老而又神秘的河州大地。在吸取临夏灵地美山乳汁中,在各民族兄弟共同喜爱、共同浇灌、共同呵护、共同培育下,“花儿”这朵艺术奇葩绽放得异常鲜艳、夺目。“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自家,刀刀拿来者头割下,不死就是这个唱法。”就是临夏人对花儿至死不渝的情怀。 花儿是属于春天的,每当桃红柳绿、



​诗歌:民政人

诗歌: 民政人 图 / 文 王国俊 灾情就是命令, 时间就是生命, 深夜集结号吹响! 民政队伍顿时集结到位。 因为我们是民政人。 应急方案启动! 各自奔赴岗位! 抢救生命! 义无及顾奔赴救灾人流中。 因为我们是民政人。 众志成城! 抗击洪灾! 抢救生命! 抢救财产! 他们奋不顾身! 共产党员的形象突显。 因为我们是民政人。 救灾物资到了! 帐篷有了! 吃喝有了! 灾民泪流满面! 共产党好! 人民政府好! 因为我们是民政人。 疲惫身影! 发红双眼! 嘶哑的嗓子! 救灾现场坚守的身影。 因为我们是民政人。



唐汪川

◇ 马萍 四月花烂漫 七月杏香甜 你来或不来 花依然如故开一片云霞 你摘或不摘 杏一如既往挂一树金币 驱车辗转的游人啊 唐汪川知道你一定会来的 你已经错过了一季花期 请别再错过杏子的成熟 清甜来自一棵树百年的孕育 滋味源自一个人千里的追寻



羊皮筏子断章

(一) 我只记得你三十年前的样子 几根纵横交叉排列的小木椽 底下捆缚着羊皮胎 这原始的摆渡工具 曾让我迷恋 唯一的交通工具 “黄河渡口,气死霸王”的谚语 还在耳边回响 是水手千锤百炼修来的功力 是远古祖先智慧的结晶 是黄河连接了两岸 勿需过分的渲染 在浪尖上歌唱者美好 在两岸间传递着爱情 在数千年间维系着神话 也许,祖先们冒着生命 搏击风浪 也许,一个鲜活的生命 就此告别人间 我们不得而知 但相信神话是有的 故事是有的 (二) 黄河大桥,横亘 来来往往,车辆穿梭 一个时代就此结束 另一个时代就此划开一道缝



马老爷子其人

说好的是早上八点整,可是马老爷子七点四十就已经等在楼下了,我自然也不好意思再睡懒觉了。那天去爬山,看到银川河畔的苜蓿长出来了,有了吃野菜打牙祭的想法,所以昨天和他约定今天早上去采苜蓿。 马老爷子是个回族老人,积石山铺川乡人,身材高大,古铜色的脸,留着一把白色的山羊胡子,长年戴一顶白色回族小圆帽,穿一身上黑下灰的布衣布裤,虽然已经六十五岁了,但身体依然健硕,精气神也很足。 他不是学校的正式在编职工,但在学校已经上班整整三十一年了,陪伴过六任校长,可算得上是学校元老级的人物了,平时在校园里,无论是校长还是老师



文明迈着脚丫,从齐家坪走出来

陈忠龙 (一) 在齐家坪,文明迈着脚丫 从临夏州这摇篮里,摇摇晃晃的走出来 不一会儿,就撒腿狂奔 你看,临夏州里 齐家坪这童年的调皮,很可爱 带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长时间的奔跑 (二) 那些父亲,领着妻子、儿女 拿着骨铲、石刀和石镰,走在前面 羊、狗、牛、马 一大群,蹦蹦跳跳跟在后面 “汪汪汪”“咩咩”“咴咴”…… 肉质的闹钟,一声声 吵得黄河,从蒙昧中渐渐醒了过来 (三) 勤劳智慧的先民,用双耳罐 足豆、盘、鬲、盆 盛放以前的汗水和沉甸甸,准备在青黄不接的节气里 与季节交换有无 当然,不断产生的醉意



等待四千年的邂逅

邓仲祥 四千年的洮河,一梦千年 终究抵不过自然的厮杀 把远古的烽烟消失在岁月中 擎起山花的烂漫,穿越春夏秋冬 那些一辈一代流传的手艺 在王朝更迭的金戈铁马声 挡不住岁月的洗礼,开始走进密室 用一种简易的方式,埋在黄土层中 等待四千年邂逅,让文明再次传承 那面万人敬仰的铜镜 在安特生凿开的积淀中 横空出世,震惊了世人的目光 在洮河中涌动,收录大地的意象 在起承转合里记载繁华与厚重 穿透华夏文明的章节 装订成一部远古的历史 四千年前赠我一面铜镜 让我学会祖先刀耕火种的文明 岁月漂白了时光,点燃了淬火 在一轮明



英雄大禹的畅想

哈 默 在齐家坪瓦砾中寻找 在阿力麻城墙上抚摸 在广通河的水流中细听 远古的足音隐隐传来 劈山治水的大禹铿锵走来 广通河拍溅浪花 拥抱游子荣归故里 青铜美玉彩陶 诉说远去的繁华 水草丰美的广河阿力麻土 天空如洗云朵逍遥 年轻的新郎大禹 佩刀策马一路风尘 迎娶心仪的新娘女娇 东乡考勒当涂山里 溪水潺潺山杏花摇曳 参天古木间 鸟飞兽走 温婉贤淑的涂山女 正在揽镜梳妆 那铜镜是禹王定亲的礼物 中华第一镜吗 听广通河水激荡 迎亲的马蹄淹没了心跳 豹皮做衣服 虎皮做褥子 玉在手臂滑动 羊肉已经飘香 陶罐里装满了美食



革命烈士胡廷珍 (河州贤孝)

◇ 翁宏志 唱:哎----- 太子山松柏扎根深, 绿叶子四季里长青。 英烈的功绩万古存, 铭记在人们心中。 太阳出来是天下红, 共产党就是指路的灯。 今天不把别的说, 要表个、临夏籍革命烈士胡廷珍。 公元(嘛)一九0二年的冬, 罕见的大雪封住了河州城。 大柳树巷胡家院, 传来了婴儿啼哭声…… 哎----- 春去秋来的花又谢, 无忧的童年像首歌。 凤林学堂毕了业, 考在了---- 甘肃公立法政学校来上学。 激情的生涯像流星, 校方停发助学金。 胡廷珍、赵文炳来质询, 无故开除学籍伤透了心。 白:得知胡廷珍、



阅读齐家文化

方刚 石器 一部分生活穿越而来 四千多年,石头用沉默诉说 一些日子经过打磨,获得坚硬 以铲、刀、斧的形状向土地施力 人把根扎得更深 传来叮叮当当的斧凿声 早期的石匠深深弯腰 探索人与石的关联 一行脚印带血 以石盖屋、铺路、耕种、狩猎 男人更加孔武有力 成为主导,大声喊着劳动号子 一些石头被制成矛、匕首 用来御敌,家园与烽火共存 这些陈列的石头 沾染泥土,沾染果香,沾染血的味道 陶器 制陶者是匠人 用抽象符号表达热爱与感恩 直纹可以还原成土地 刀耕火种,每一个粟穗都是摇曳的乳头 波纹可以还原成河流 渔人试图



尕光阴过了个舒坦

(新编花儿) ◇ 何志霖 精准扶贫成效显, 帮扶的干部(们)进家园; 挨家挨户的盘算, 谋发展, 使咱致富的路宽。 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前, 再不怕它山高(么)路远; 小轿车出门一溜烟, 平展展, 高兴者漫起了“少年”。 人饮工程更完善, 自来水引进了庭院; “牡丹花”开水香又甜, 清泉水, 浇开了幸福的笑脸。 看病养老有保险, 再不愁看病是熬煎; 老有所养有靠山, 老汉家, 一猛中年轻了十年。 易地搬迁胜桃源, 路直(么)树端的宽展; 厅堂洁净亮闪闪, 笑语欢, 睡梦里高兴者笑憨。 隔河望见桃花山, 桃花(



共331条记录上一页 12...12131415161718...2021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