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那奴 ◇阿麦 清晨,金黄的阳光照耀着广通河 和河畔的村庄 我停下车 倾听鸟儿的声音 树叶落地的声音 脚下的石子,和多年前一样 依然发光,坚硬且冰冷 父亲们拉着架子车,缓慢地走向集市 那一车车的白,多么纯朴,干净,明朗…… 多么像我的诗人朋友们的生活 我无法描述他们,就像无法描述一车车的白 经过我身旁 此时我只想闭上眼睛 听着风,祝福石那奴 和 朋友们生活
广河赞歌 ◇古建红 40年前改革的春风 吹遍神州大地 唤醒了广河这片热土 热爱生活的人们 步履匆匆 奔跑在泥泞小路上 寻找温饱 40年过去了 那些打满补丁的日子 早已在汗流浃背中远去 怀揣齐家文化名片的广河 换上了靓丽的新装 南山金灿灿的玉米吐穗含笑 北川红彤彤的高粱映红天空 三甲集茶叶香飘万里 临园工业区绽放异彩 甜麦子 手抓羊肉 河沿面片 远近闻名 昔日浑浊的广通河 而今白鹭丹顶鹤自由栖息 一栋栋大楼拔地而起 一座座新桥沟通南北 一条条柏油马路四通八达 自信 阳光 敢闯 敢拼的广河人 正大踏步走在脱贫
河州花儿 ▲ 阿麦 河州,像只长筒袜。 甘肃,像只牛仔裤。 底层的人, 诗人,画家,唱花儿的人, 是我的朋友。 花儿把老年人, 唱成了少年。 把爱情,唱成了纯金。 漫步花儿, 也走进了《诗经》的青山绿水。 “日头们落给者山背后, 月亮里打连枷哩; 阿哥走的者房背后, 心抖者肉跌下哩。 ……” 阿麦,本名马明,回族,1978年生于甘肃广河,农民。系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5届少数民族作家班学员。著有《阿麦诗选》《星星在天空绘制图案》。有作品入选《新世纪诗选》《2014年中国诗歌排行榜》《中国网络诗
花儿漫过野风的山岗 ●马学武 写意临夏 从临夏步行到河州 要走很长很长的路 还要拐弯抹角 从河州回到临夏 一路顺风 几步之遥 多情的大夏河 充满诗情画意 一种被称为世界民歌的“花儿” 天地间,四季盛开 耀眼地流淌 河州逆水而上 临夏也逆水而上 念东乡 黄河,天马行空 一匹奔马的魅力 呼啸而来 又呼啸而去 慈祥的嘴唇 除了没有亲吻到南乡的手背 却能亲吻到西乡的手背 北乡的手背 和东乡的手背 亲爱的东乡,我的兄弟姐妹 土豆一样淳朴 一场甘霖 始终姗姗来迟 我替你喊—— 这坚硬的渴 咏河州 一条扁担堪称神勇 一
磨的情结 ▲马晓春 回忆,如一杯美酒,醇香绵柔;往事,似一把泥土,沉甸手心,厚重深情。 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是无法割舍的情怀,是魂牵梦绕的情节。幼年的生活环境,一器一物,是苦涩回忆的情愫,是梦幻岁月的情韵。 岁月如水,时光似河。转眼间,已步入人生的中年。偶回老家,只见昔日荒芜凄凉的小村,林立着一栋栋整齐划一、漂亮美观的小二楼,一片片翠绿茁壮、犹如绿毯的育苗地……,呈现出小康生活的新气象。然而,老家墙角,却孤零零地躺着父亲保存的那台电磨,不免增添了许些伤感。忽然想起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
在临夏市的城中心,繁华的北大街东侧,有一座彩色雕花的门楼。走进悬写“细巷”的门楼,迎面一条小河挡住去路,一道砖铺的小路已在脚下,便是名符其实的细巷。 细细的小河,很窄,窄的像一条风筝上的彩条,系在小巷前,静静的飘在空中。 细细的小巷,也很窄,恰似一根拉不直的绳线,曲曲折折,蜿蜒的偎依在河边。 细细的河,细细的巷,不长,一眼可以望到头。小河和小巷,紧紧相依,捻在一起,自南向北,迂回曲折而来,迤逦悄然而去,分割不开,也不能分开,也许这是细巷美其名曰的由来。 轻轻的走,轻轻的过,不留一丝声响,怕惊了细巷的宁静。
山水本性 ◇阿麦 汉语里的山,是立起的川 川中有林,林中有鸟鸣,豺狼与狐狸 猎人与我—— 一个忙于捕杀;而我忙于打开内心的洪流 在黑屋沉睡。纸页上的蒲松龄告诉我 狐狸远比尘世的女人更加漂亮,温柔、贤淑 皮肤白皙、长着水蛇腰、留齐腰长发…… 烧一手好菜 她们引诱我 当书生。亮晶晶的大眼睛眨巴 眨巴望着我。我的青衫里藏着艺术的灌木 而“灌木”寓意“”棺木”;这并不让人觉得寒气来袭 蒲先生爬上水面告诉我,艺术就是美 说完隐于桃树下。一个长着粉色脸颊的少女 拉着我的衣袖在院子里舞蹈……此时 星星点着一盏盏明灯
别具特色的河州传统艺术——木雕 ★稚河 “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这是在甘肃、青海两省河湟地区流传甚广的一句民谚。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地处大夏河与黄河汇流之北的永靖县白塔寺川,川阔地平,物产丰富,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是一块能工巧匠层出不穷的宝地。据《导河志》曰:“河州北乡之人习工好文。”实实在在地说出了当地百姓具有聪明和才智。历史上也曾出现过不少仁人志士,大西北许多高堂庙宇、寺院古刹,都留下了白塔寺川工匠们的杰作。你要想知道白塔寺川的木匠为啥这样多?技艺这么高?至今还流传着一个十分传奇的故事
花椒映红了积石山 ◇冯 斌 初冬飞舞的梨花 跨越季节的门槛 飘落在积石山的家家户户 在中央电视台得见 中国花椒之乡的容颜 轻风和着晨曦越过沟谷田园 在遒劲干枝上结一段尘缘 当你走近 花椒树灵动的绿荫在阳光下泛光 叶间绽放粉嘟嘟的笑脸 我有意做她的守护者 却被她身边的刺挡在远方 当你观望 小绿果实开始浸染岁月的斑斓 一股酥麻气息沁入心田 山坡上尕妹的“花儿”漫红了花椒的脸 阿哥采撷 点缀在叶间的红豆 触手间 红红的笑脸上 露出乌黑透亮的眼 呛着我的舌尖 一股特有的馨香在黄土乡四溢 幸福在老农脸上绽放 在身后
石头情 ★钟翔 喜好石头的确切时间,已不记得清楚了。估计是从儿时开始的。 我出生的那地方有一条河,叫流川河。儿时常去游泳、捉鱼虾、拣石头。石头有大有小,图案各种各样。看上眼的、图案奇特的,就带到家里,放在炕沿,或窗台上。闲时拿着翻来覆去地看,觉得挺有意思。 有一种我那里叫“挖央儿”的游戏,可二人玩,也可多人玩。玩的东西就是五颗小石头,蚕豆般大,圆圆的,是从河里拣来的。玩时,几个人席地而坐,开头的右手捏住五颗石子,先抛起一只,其落入手中前将余下的四颗放在地上。再抛起来,先一只只捡起来,在两只两只捡、三只一只
家乡的蕨菜 ◇王发茂 蕨菜,又叫拳头菜、猫爪、龙头菜,喜生于浅山区向阳地块,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多分布于稀疏针阔混交林;其食用部分是未展开的幼嫩叶芽,还可加工成干菜,做馅、腌渍成罐头等。 在我们家乡蕨菜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喜宴菜和家常菜。 在满是沟壑的小积石山麓一带,凡是水分充足,又能照到阳光的地方就能见到蕨菜。站在稍高的地方,远看一片郁郁葱葱,近瞧像是小鸟爪子似的草绿色植物,你就能知道它是蕨菜了。它与其他植物明显不一样:色草绿,而其他草本植物多都深绿。每到农历四五月间,幼芽长出地面,附近的人们纷纷去采摘。拿
橘 子 (外一首) ◇阿 麦 三轮车上 拉着秋天 小摊贩的吆喝 天高云淡 鸟鸣和炊烟一起飘远 我们习惯了小声说话 行走在小径上 太阳照着小师傅的脸 ——黝黑 漠然 焦急 …… 广通河注入洮河 波光诡异 我剥开一个最小的橘子 放进嘴里 味道酸涩 而我早已习惯了生活的酸涩 剥皮抽茎的日子 剩下的黄金 我将分赠给他们: 我的故乡 和秋天的虫鸣 草原 纸张是草原 上面奔跑着思想的雨水 圣人们没有来过这里 这里是一个 悲伤的城堡 所有人停下了脚步 不悲不喜 多么像冰冷的石头紧紧挤在一起 他们是矮草丛中的巨人 互相谩
尕浪桥的变迁 ★丁莲英 我的家乡康乐县莲麓镇境内,有一条河流叫冶木河,从闻名遐迩的冶木峡奔腾而来,把莲麓镇分为东西两半。六十年代,尕浪桥就是架在冶木河上,东西接壤的唯一通道。河东面的人,必须经过这座桥,才能通向外面的世界。 自从我记事起,每年的夏秋季,连续几天的大雨过后,冶木河水暴涨。汹涌的波浪滚滚而下,洪水卷着枯木树枝、烂草丸石、牲畜野兽,一泄而下。堵塞在尕浪桥下,巨浪和气流,从桥面上越过。低矮的尕浪桥,经不起洪水的冲击,随着洪水一泻千里。我们坐落在桥东面的人,再也过不了河,被冶木河隔在那弹丸之地。与世
一帘秋雨满庭香 ◇张 梅 立秋过后,天气渐凉。太阳的眼神,少了炽烈,多了干爽。偶尔有风,从敞开的窗户闯进屋内,回旋出原始的韵律。在这样的境况里,目爽,心静,神怡。 午餐过后,帮父亲和母亲收拾好碗筷,闲聊几句,便躺在宽宽的炕上休息。 睡得正酣,滴答滴答的声音轻轻传入耳鼓。睁开眼睛,坐起身子,望向窗外。 一场秋雨,悄然而至。 雨不大,淅淅沥沥。屋檐下,雨珠一滴一滴滚落下来,闪着一道一道亮光。 大门外,几排高大的杨树,黄绿相间的叶子,显得更加笔直,干练,威武。园子里,那株金银花,绿叶之中,红与白更加分明。用力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