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沉醉于这里 八坊的巷子 无数次地走过蜿蜒、曲折的巷子 我也常常迷醉于一方故土 一块砖雕的精致 源自勤劳、源自智慧的双手 每当我步入大旮巷后,就失去了对东南西北的辨别力,因为街巷曲折通幽,店铺林立繁多。就在刚走几步的小街转角处,一幅巨型砖雕作品——八坊十三巷全景图呈现在我眼前,长宽各9米,镶嵌在民房小楼的外立面。画面由临夏有名的绘画大师精心绘制,再由沈占伟等雕刻大师纯手工雕刻。整幅图耗时9个月雕刻而成,集八坊十三巷肌理与积石雄关、黄河大坝等临夏大美之景于一体,画面精致,气势恢宏,堪称全国砖雕之最,彰显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六大类。 咱们临夏市虽然面积只有88.55平方公里,但这块神奇的土地,山川壮美秀丽,文化渊源流传,是当之无愧的“花儿之乡”、“彩陶之乡”和“牡丹之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作为游客,来临夏市旅游,不单单是欣赏风景,更能吸引人的是当地极具特色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底蕴,而非文化物质遗产,则是对
似是刚亲历一场杏花微雨的浪漫,思绪还在枝间摇曳,梨花就翩然开放,一袭白衣胜雪惊艳了时光。樱花蓓蕾初绽,一瓣花香韵成温柔心音,宛转悠扬。四月,我们放歌河州大地,时光在各色花开的声音中腾挪跌宕,心系一方热土,我们的微笑如花朵般绽放,向美而生,在浮世寻觅些许清欢。 大夏河三十里风情线,牡丹花还没有全开,间或有一两枝花蕊初绽的,惹的众人啧啧称赞。透过那大片大片葱郁的绿色,我仿佛看到她们千朵万朵盛放的模样,那是一场花的盛事,只因一个城市而活色生香。驻足岸边,柔柔软软的风贴着耳畔私语,踮起脚尖,努力去够一抹垂柳挂着的
牡丹花开 九妹 牡丹随处有,胜绝在河州。 (河州既现 在 甘肃临夏 )清代诗人吴镇的这两句诗足以说明了临夏牡丹的美,而临夏独有的紫斑牡丹更是牡丹中的一绝。临夏人的骄傲。 五月的临夏弥漫着牡丹花的馨香,这里家家户户种牡丹,小院人家、公园、及各公司、政府、道路绿化园中都有盛开的牡丹。在大夏河畔三十里风情线种植了各色千娇百媚的牡丹,每年的 牡丹节在这里开幕。万千牡丹盛开迎来慕名而来的游人观赏,沁人肺腑的香甜带你到牡丹花前。先到大夏河畔牡丹长廊,一路欣赏,眼前的牡丹花让你的视觉感受一次次美的盛宴,一株一簇一色一姿
稚 河 东乡族体育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风格,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尕马骑上枪背上, 上山者要打个猎哩; 发现猎物了你甭慌, 枪尖上有功夫哩。 ……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这一首河州传统“花儿”生动地描述出东乡族民间传统体育运动之中的一个场景、场面。 东乡族人民勤劳勇敢,团结好胜,自强不息。他们除聚居在东乡族自治县外,还有部分居住在临夏州境内的积石山、广河、康乐、和政等县 。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生活习俗与回族大体一样,只是语言和古老的民族服饰与回族有异。 说到赛马,
稚 河 “单把游水者过黄河, 浪尖上呈英雄哩; 羊皮筏子的排子客, 有本事下水了赛个。 黄河上度过了一辈子, 浪尖上耍花子哩; 双手扳起了浆杆子, 就像是虚空的鹞子。” ——河州花儿 甘肃临夏古称河州。这两首河州传统“花儿”生动形象活脱地表现出保安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拼搏中,形成的特色鲜明且为独特的民间传统体育运动。 居住在积石山下、黄河之滨的保安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剽悍而顽强的民族。他们善骑尚武,在长期的与大自然的搏斗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民间水上、山地中竞技的活动。既锻炼和增强了适应大自然的能力、健壮了
撒拉族新婚男女青年 撒拉族婚礼是撒拉族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礼仪。从订婚到举行婚礼仪式,需要经过相亲、打发媒人、送订婚茶、送聘礼、念合婚经、送嫁、回门等几个程序,大约花半年多时间。 撒拉族婚礼仪式在清乾隆年间编纂的《循化志》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二百多年来,整个婚礼仪式程序未有太大的变化,传承体系较为完备,对研究撒拉族文化史有重要价值。2006年,撒拉族婚礼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传统的撒拉族婚俗总体上分为说亲、行聘、婚礼三个阶段。和汉族的婚俗相比,撒拉族的婚俗有不少“怪”事,下面就为您一一道来: 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老故事,城市历史越悠久,老故事也越多。有没有故事,实际上是一座城市有没有历史深度的一把标尺。城市老故事可以由建筑唤起,也可以由地名提示,还可能载于书册,或者在民间口耳相传。在临夏就有这么一条青瓦灰墙、秀外慧中的古街巷——八坊十三巷,这里成了临夏这座城市老故事的富集区。 座落在前河沿路大旮巷的八坊十三巷,基于传统四合院建筑特点设计并修建。在今年厚积薄发、一鸣惊人,引来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但如果你认为复古就是它的唯一腔调,那就错了,古街巷秀气复古的外观下其实大有智慧。 八坊十三巷里的四合院
河州,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市,它地处古代丝绸之路、唐藩古道和甘川古道的交会处,在古代是个重要的交通枢纽要道。因此它是古代物资集散地,也是茶叶的集散地,虽然河州人不产茶,却每天都离不开茶。南方的茶叶由这里中转,河州因此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河州人将饮茶称作“刮碗子”,那里的民谣称“宁丢千军万马,碗子不能不刮”可见他们对茶的爱已经有点“走火入魔”。在生活中,走亲访友,带点茶叶做礼是最体面的礼物。家里来了客人,定是用茶来招待。订婚以男方送给女家人两块茯砖茶作为标志,他们将订婚也称作订茶,可见茶在他们心里的位置。河
临夏市三十里牡丹文化长廊 紫斑牡丹 粉冠牡丹(本文图片由临夏市委宣传部提供) 通讯员 马琳 提起牡丹,很多朋友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诗,寥寥14字就让牡丹的国色天香跃然纸上。但对临夏人来说,在这个蓝天与流云陪衬的季节里,在听到牡丹这个自带雍容的名字时,就会不由得哼起一句花儿:“登上高山望平川,平川里开满牡丹,红牡丹红着破里,白牡丹白着耀人里”…… 临夏自古就有“牡丹之乡”和“花城小洛阳”之美誉。临夏牡丹品种繁多。有河州粉、姚黄、魏紫、雪花梨、佛头青、朱砂红、花二乔、绿蝴蝶、
临夏手工地毯历史悠久,以做工精致,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而饮誉海内外。临夏手工地毯选用优质土种羊毛,经过特殊的植物染色,手工制作,再用化学洗刷,呈丝光锦缎,片剪后形状似浮雕,最后经过工艺处理,外观古香古色,远望花团锦簇,雍容华贵,近观高雅典丽,五彩缤纷,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和实用价值。 早在千年前,手工毯工艺从遥远的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入临夏。临夏手工地毯,远望花团锦簇,雍容花贵,近观高雅典丽,五彩缤纷,以其做工精细、质地牢固、美观大方深受各族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艺术挂毯,以其独特的形式表现生活美,更具
一、汉族婚俗 临夏县男子娶亲称“娶媳妇”,女子出嫁称“打发丫头”,新郎称“新女婿”或“新人”,新娘称“新媳妇”或“新人”。 解放前,男婚女嫁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解放后,提倡婚姻自主,结婚时男女双方到婚姻登记机关登记,领取结婚证。但一般需经如下习俗: 说媒:由媒人对男女双方介绍情况,又称说亲。 相亲:新郎由其父亲和媒人陪同带上衣物到女方家相亲,如中意男方给女方钱物,女方以端茶等方式互相见面,如双方同意,即商定财力作为初步定亲。 送定茶:双方同意结亲,即择定吉日,由媒人和新郎父亲带上礼品去女方家送定茶,
甘肃 汪佐军 在唐汪,人们的心目中,“杏树”是幸福的象征。 寓杏为兴,视杏为荣,世居在唐汪的群众,历来有栽培杏树的传统,祖祖辈辈广栽桃杏树于房前屋后,庄前渠边,田间地头,就连庭院内也少不了种上几棵桃杏树。在唐汪,素有“家中无桃杏,枉为唐汪人”之说,可见桃杏树植根人心,当地人更是对桃杏树,情有独钟——杏树就是“杏福”啊,杏树在唐汪人心目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我的家乡以盛产杏果而闻名陇上。与酒泉李广杏、景泰条山杏并称为甘肃三大名杏之一的唐汪川大桃杏,就出产于东乡族自治县唐汪镇。这里位于洮河下游西南岸河谷地带,
夕阳下的八坊十三巷。 精美的砖雕。 古建小院。 临夏八坊十三巷,为当下人们对于历史文化呈现载体的选择,提供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与民俗民风密切关联的这部分历史文化,在跃出文献资料、移出博物馆,被融入自然而然的生活中时,其表现出来的生命力才更强劲、鲜活。 在被列入临夏州市两级古街民居保护和改造重点项目后,经费的投入、“复古复原、修旧如旧”思路的指导,再加上历史悠久、风情浓酽、古韵盎然的建筑特色,以及原生态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得有巷道博物馆之称的“八坊”,正在释放出代表临夏文化深度和质感的古典韵味! 1、非遗项
马国山 八坊是河州古老城廓,也是我外婆的家宅之地。小时候我家居住在甘南,常随父母到八坊走亲戚,访故交。记得外婆家木桌上的老座钟,铛铛响着,香炉里飘着缕缕清香,外公的羊皮拜毡磨得绵暖无比。巷子里长胡子的阿爷,戴白盖头的奶奶,青盖头的阿姨,来往穿步,和蔼交谈。摇着拨浪鼓的货郎,挑担买桶子肉、粽子米糕、枣包子、凉粉的阿爸,高声吆喝,传来叫买叫卖的声音。巷外的许多儿童,成群结队,嬉笑玩耍——这一切萦绕在记忆的耳畔,挥之不去。 进入八坊,巷子与阁楼比邻,院落与门庭相通,门门相扣,巷巷相连,道道想通,七折八拐,纵横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