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临夏 > 魅力临夏

临夏之花

◇ 文/朝颜 图/史有东 牡丹醉游人 去年,我从江南水乡一个猛子扎进甘肃临夏。短暂的行程里,我像一条贪婪的鱼,在其间不停地游弋徜徉。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土地,险些让我在旖旎的异域风光中沉溺而无法呼吸。撷取三朵绮丽之花,存留于时间的河。 河州牡丹 人说“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我第一次真正见识牡丹的真容,却是在临夏。 五月,暖风轻轻吹拂着临夏大地,也催开了万紫千红的河州牡丹。行走在大夏河南岸长达五千米的牡丹长廊上,但见数万株牡丹竞相开放,恣意地摇曳着妩媚的风情,恍惚间似乎走进了一个无比繁华的梦境中。 的确,



西部味道

●李萍 前几年去妈妈家,要路过几家手抓城,每次都会看到食客盈门的景象,店门前停满车辆,门里门外人声鼎沸,上菜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戴号帽的伙计们手擎着装满羊肉的盘子,在店堂里往来穿梭。难道二洒的手抓羊肉就那么好吃吗?这个疑问,每次路过时就产生,直到在那里吃过手抓,并且养成每周要吃一次的惯例后,才算没有了。 在甘肃,东乡手抓羊肉是名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说20多年前,有一位颇有胆识的东乡人,率先在临夏市一条偏僻的小巷子里挂起了“东乡手抓羊肉”的牌子。自此,手抓羊肉的香味就飘溢到了周邻各县,又风靡了兰州、西宁、银



河州春天是如花的笑脸

甘肃 九妹 春,多么令人心动的字眼。而春在临夏时最多姿多彩。二月里春风吹来,大地渐醒,树木开始伸腰展臂,河水开始欢唱。树木、泥土和浪花散发出沁人肺腑的春的气息。三月处处枝芽露青。河畔、山坡、田地已是春意盎然。“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确大夏河中已是野鸭成群,在水面上悠闲地享受春光。而嫩绿嫩绿的柳枝在春风中摇曳,迎春、丁香、杏花都开始打苞,地上的小草已早绿了,河岸和田埂上一朵朵碎小的黄色小花星星点点地开了不少。体育场上空风筝起舞。虽阳光灿烂,但风还凛冽,因为北方的春,一路从冰雪严寒中走来。末了就等一场与雪的会别



临夏砖雕:试解传统技艺三重困境

原标题:临夏砖雕:试解传统技艺三重困境 新华社记者 谭飞 张钦 48岁的沈占伟正在一方方青砖上“绣花”:数千块精雕细刻的青砖将组合成一面九龙壁,有两层楼高,400多平方米大。 这是沈占伟带领50多人赶制3个多月的心血,打算作为他们所在的砖雕公司今年10周年的“庆生礼”。 砖雕是我国独特的建筑雕刻和装饰艺术,已有2000多年历史。但是这10年对沈占伟来说,意义非同一般。“以前是各干各的,有一搭没一搭地接活干,现在我们有了公司,有了团队,关键是有了规模。” 沈占伟的家乡临夏市,是西北的砖雕之城。至少从北宋时期



漫话河州奇石

河州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石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也是一部浩如烟海的社会发展史,人类历史从石头写起。毛泽东《读史》诗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人类历史的最初阶段,就是石器时代。马家窑、齐家、辛店、寺洼时代石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甚至于近现代人们还离不开石器工具。女娲为了补天,炼成五彩石的美丽故事,引人入胜。 “石头无言最可人。”赏石文化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清代曹雪芹有诗:“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温暖的土炕

提起故乡温暖的土炕,至今我的心里热乎乎的。 在我的家乡——农村老家的人们习惯睡热炕,只要住人的房子几乎都有土炕,在艰苦的劳作之后,回到家里,躺在热乎乎的大土炕上,温暖立时传遍全身,有一种乏气尽释的感觉。我的母亲一有空闲就到乡村的路边,或者放牧的山坡上,或者自家的三荒地里拾一些牛马粪,或者扫一些秋风刮落的树叶,或者到地里挖些玉米的根,到崖边铲些草巴、野蒿,然后晒干堆起来,等到天冷时煨炕。 盘炕是需要技巧的,如果技术不好,就会塌陷,或者煨不暖和,不能使用,因此,需要能工巧匠来盘炕。当然,也有自做的。就说我家的



牡丹花开倾城欢

河州的春天是属于牡丹的,每当农历四月初,融融春意染绿古老的河州时,和煦的春风就送来了牡丹花诱人的芬芳。此时的河州,到处盛开着雍容华贵、娇俏艳丽的牡丹。仿佛置身于牡丹王国的世界。“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牡丹,被拥戴为花中之王。她玉笑珠香,冠绝群芳。她是民族兴盛的象征,是人民幸福的写照。中华牡丹,从古至今,被誉为国花。物竞天择,经过漫长岁月的积淀,中华牡丹形成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家族。而河州紫斑牡丹,就是这个大家族的重要成员,因其花瓣基部有明显的色斑而得名。 河州牡丹,历史悠久,名冠三陇,河州有小洛阳之美



吹麻滩的凉粉

在河州乡下,凉粉也算是一道美食。老人们口淡了就招呼媳妇们做个凉粉吃,于是厨房里女人们就忙活起来。淘粉,蒸粉,然后油泼辣子、调上蒜、芥沫等佐料,等把凉好的白嫩嫩的凉粉切成长条状端到饭桌上时,老人们脸上顿时喜孜孜的,口水难禁,小孩子们两眼放光,争先恐后扑上饭桌,狼吞虎咽起来,个个吸吸溜溜直吃得满头大汗,吃完了还不停地咂着满嘴香辣的滋味。 想起来,记忆最深的是小时侯跟外爷在吹麻滩赶集时吃的那一顿凉粉,那时的吹麻滩是一个还不算大的集镇,南北长东西短的丁字形街道,整个街面只有一家国营饭馆。饭馆里一碗面片卖五毛钱,一



幸福的花儿唱起来——东乡族

◇ 王琳 “九曲的黄河十八道湾,湾套湾,三江源是一望无际的草原;民歌的海洋花儿的天,随口儿漫,要唱个美好的春天。” 这悠扬跌宕、高亢激越的曲调打破了东乡大山深处的寂静,响彻山野之间,激荡着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心声。 这里是中国的西北部,位于黄河上游,是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交接的地方;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的重镇,明代“四大茶马司”之一;这里是“中国花儿之乡”——临夏,而东乡正位于它的东北部。 一个扎根荒山的民族 临夏古称“河州”。清康熙年间,以河州城为地理中心,将所辖四邻地域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乡。因为东



舌尖上的美味—酿皮子

在每个人的味蕾深处,都有一个无法忘记的故乡。当你走过世界各个地方,却只爱这一种正和心意的味道。 在美食面前,有人需要它的能量,有人垂涎它的美味,有人怀念它的温情,无论生存必须还是生活附属。在美食面前,几乎无人能够抵挡它的诱惑。临夏不只是一个地方,它更是一种味道。就请各位和我一同走进我的家乡,揭开临夏美食这块神秘的面纱。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中国的饮食文化是极为丰富的,各地都有独特的美食。而酿皮子是临夏颇具代表性的一道风味小吃。它的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



灵山秀水之宝地——药水峡

药水峡 因药王孙思邈 治病救人而得名 美丽的传说 使药水峡 充满了耐人寻味的神秘 青山 秀水 幽谷 绿茵 百鸟花草 珍禽异兽 将药水峡点缀的如同世外桃源 药水峡的取名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大唐年间,这里树高林密,瘴雾笼罩,峡口一带,百姓得了一种怪病,无药医治,苦不堪言。消息传到京城,朝廷派名医孙思邈前来查看。他便就地采集药材,熬得药汁,分发给百姓,药到病除,百姓争相宰牛杀羊感谢神医孙思邈。孙思邈被百姓的诚心所感动,为了峡口一带百姓的永世健康,他在峡谷水源旁广撒药种,因水分充足,百药竞相生长,峡谷成了上百种



星星银河流星雨,甘肃最美国家森林公园

甘肃在我的记忆里一直都是大西北的模样,漫天灰沙黄土坡,吃着牛肉面,喝着巨烈的酒,夕阳下赶着羊群出关。直到松鸣岩,我才发现原,来甘肃青 山 绿水起来真是一点儿也不马虎,更别提它还有星星银河流星雨。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凡是景区,就一定会闹腾,在闹腾的情况下,周边的建筑房屋一定是密密麻麻,这会使得黑夜里的灯火尤其明亮。 然而,凌晨4点的夜空,布满星光,银河璀璨,不时还有流星雨划落。如果说 星空 下的松鸣岩带着一点儿浪漫气息的话,那么白天的 森林 公园就又是另一番模样了。 据说松鸣岩是因为每当风起,松涛大作,奔腾砰



风味独特的临夏锅盔

临夏人的锅盔做的很讲究,添加葱、油和苦豆(香草)的叫锅盔,添加糖和油的叫糖酥。在一般人看来只是添加物不同而已,但临夏人却分的很清楚,锅盔是锅盔,糖酥是糖酥,糖酥和锅盔不是一回事。 如果你吃了临夏的锅盔,你就会被它的味道所征服,再去吃别的地方的锅盔如同嚼腊,会感觉其他的锅盔在临夏锅盔面前充其量只能叫做白饼而已。临夏人不仅吃锅盔,做锅盔,还把锅盔当做一种礼品,结婚、探望老人、丧事、探亲访友的首选礼品便是卖上十几个锅盔,以示敬意。等到了拜访的目的地会谦虚的跟主人说“没带别的东西,只抓(买)给了几个锅盔!”自此便



保安族文化的名片:保安腰刀

“什样锦的把子的钢刀子,银子(啦)包下的刀鞘;青铜打下的尕镊子,带上是格外的样子。”这首富有诗意、婉转悠扬的花儿唱的就是保安腰刀。在中国传统的十八般兵器里,排名第一的就是刀;刀为百兵之帅,是人类最早也是最普遍使用的冷兵器之一。历史上,刀带给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流血和死亡,但是保安腰刀带给保安族的却是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保安族腰刀的制作,至今有130年的历史,从设计、打坯成型到加钢淬火,从刻花刺字、镶嵌磨光到砸铆,其工艺流程自成一体。2006年,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保安族骨子



西棍之冠天启棍

流传于甘肃临夏一带的天启棍是蜚声我国武坛的“西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史久远、内容丰富、风格独特、技击性强,久享盛誉于我国武坛。 临夏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山区,北临黄河、南濒洮河、西连藏区、东邻东乡(东乡族自治县),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大夏河横贯其间,古来交通闭塞。由于地理环境的局限,天启棍法长期僻处一隅,与外界交流甚寡。这在客观上使它较完整地保存了古法技击的原有风貌,成了当今研究古兵械的好资料。 由于缺乏文字史料和系统的理论总结,在长期流传中,天启棍在其棍名、源流、内容等方面众说纷纭。笔者通过查阅文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