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临夏 > 临夏地理

从《山海经》发现的河州历史

马志勇 距今四五千年左右,河湟地区是人类空前活跃的时期,这一点从中国最早的地理书《山海经》、马家窑、齐家文化中可见一斑。如禹所积石山(今积石山)、先槛大逢山(太子山)、黄河、济水(姬水)、资水(洮河)、甘水(大夏河)、大泽(即河州史前的大夏湖)、始州国(即大夏邦国)、毛民国(即苗民国)、拘瘿国(即今和政县)等。阅读涩齿绕牙的古书《山海经》,科学分析枯燥而极为简朴的文字,审视历史学家和考古家常常忽略的大西北,发现有华夏文明的重要史料,发现有今临夏远古时候的重要历史。千古奇书,值得一阅。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



線家楼

線家楼位于康乐县景古镇景古村,距县城35公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长征经过康乐县景古地区曾在此设立先遣军部。当时,设立先遣军部的还有孙家楼、常家楼,这两处均已拆除。線家楼是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长征遗址。線家楼是当时景古城大商贾線祥瑞的私宅,现由其孙子線小明居住。 红军在景古驻扎五十多天,进行短期休整,组建了三个农民武装——景古独立营、斜角滩独立营、地寺坪独立营,建立了景古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地寺坪、斜角滩、線家滩、景古、丁家滩五个乡苏维埃政府。将革命的火种播在了康乐这片土地上。康乐景古是红色政



临夏:一座在青砖上做画的城市

作者:王琰 临夏,古称河州。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太忙,忙着用神斧劈山凿石,疏通河道,纷飞的碎石头积石成山。 头戴斗笠的大禹站在积石山上远眺大海,黄河终于在他的目光下驯服地流走了。 积石山旁的河州,西行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小逗号,来往的商队小憩一会儿,接着踏上西行之路。驼铃声渐渐远了,又有驮着砖茶的马队熙熙攘攘地走在这座小城里。 没有了丝绸用什么做装饰呢?临夏人选了灰扑扑的青砖。临夏砖雕,用朴素的颜色铺张华美。 在临夏,不论是礼拜堂,还是汉族的社庙,不论昔日达官贵人的公馆、府第,还是寻常百姓人家,大都饰以精美的



【视界】临夏砖雕的艺术展示

砖雕,以高温煅烧的泥土坯胎经过金属刀锋成千数万次精心雕琢,模拟自然万象以点缀宫廷宅院、装衬普通民居,这是中华文化独有的建筑装饰艺术。 一刀一锋中尽显雕刻者的思想与审美,一花一叶间寄托着居住者的生存哲学和理想诉求……泥土烧制的一块块青砖,因为中国人的巧手妙思,变得质朴而绚烂至极、实用又意蕴丰富。 《青砖上的乾坤》首播 4月16日起,由兰州文理学院胡源教授团队创作的4集高清电视纪录片《青砖上的乾坤》,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卫视频道晚间9时25分《发现中国》栏目播出,每晚两集。 该片取材于我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禹导河与积石山

董克义 大禹以彪炳千秋的治水伟业和“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革故鼎新、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体察民情、和谐发展的民本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圣贤和民族精神的化身。大禹导河是中国历史上彪炳千秋的一件大事,而大禹导河积石是这一大事最重要的一环,从导河积石开始,大禹完成了惊天动地的治水事业,从此,积石也以大禹导河的源头而名扬天下。积石山不仅留下了许多大禹导河传说的遗迹,也形成了大禹导河积石厚重的文化底蕴。 禹是古代夏后部落的首领,姒姓



一顶红帽 一川花香

毛天兵 唐汪的记忆,最初浮现的是别人的言语,再到后来出现于影友的照片之中,随后想一探究竟,2014年杏花开放之时,初次踏访唐汪。临夏州地貌的奇特性,唐汪是一代表,在这个浮躁的城市群空隙里,唐汪保持着它独有的神秘,一看见拱北霍霍(huohuo音译)便进入成片的花海,奇特的地貌足以让你驻足停留,许久不能自己。。。 我与唐汪结缘起于此时,起初,在崎岖的东乡县山岭中曲折而行,寻不得去程之路,在经过北岭董岭后从北面小路到达,是对路途不熟悉的首次行程,途中的奇特与鲜有车辆行人让人更加增加了对唐汪的向往之情。于是乎,一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

肋巴佛革命纪念馆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松鸣镇。纪念馆展厅面积650平方米,布展面积500平方米。 肋巴佛(1916-1947),亦名怀来仓·金巴坚嘉木措,松鸣岩寺第十八世活佛,甘南农民起义领导人之一。1916年出生,1922年他被认定为和政松鸣岩寺第十七世肋巴佛的转世灵童,被接到松鸣岩寺坐床。之后,肋巴佛去卓尼县水磨川寺学经。 1940年,肋巴佛在卓尼组织草登草哇(七部落济民性质的组织),带领群众抗粮抗捐,开展抗暴斗争。1943年3月27日,肋巴佛率领藏、汉僧俗群众3000余人,在临潭县冶力关起义



阿力麻土的由来

阿力麻土位于广河县西北部广通河北岸,是全县唯一的东乡族乡。说起阿力麻土这个地名的来历,还有一段传说。 相传阿力麻土人的祖先,是很久以前从西域迁徙过来的移民。当时,一些小部落为避免外敌骚扰,决定东迁。先人们从老家起程时,兄弟三人同时行动,各自带着一小部落,他们身骑大马,臂架雄鹰,跋山涉水,历尽艰险,来到内地。其中,一个定居在青海撒拉的孟达,一个在今天广河的甘坪落户,一个在阿力麻土居住。当时,阿力麻土地带是一片古木葱茏,山青水秀的原始森林,领头的一位老人触景生情,乐呵呵地向大伙提议:我们把雄鹰放出去试试,如果



茶马互市盛名传

藏里的皮毛云南的茶 茶叶(啦)换了个骏马 河州的商人走天下 尕生意做了个潇洒 这首流传在河州的“花儿”,形象地反映了河州历史上“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互市”、“西部旱码头”商贾活动盛况。 古老的河州,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是联系农区与牧区、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枢纽之区。特殊的地理位置是促使河州成为黄河上游重要商埠的外在条件。早在汉朝时期,这里就是“丝绸之路”的重镇,隋唐时期是“唐蕃古道”通衢,元代穆斯林“斡脱”商队异常活跃,明代又是著名“茶马互市” 的重要市场,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货物吞



宁河山珍-蕨菜

宁河山珍数蕨菜, 深山幽谷遍地采; 宴席桌上是佳肴, 鲜脆味美受喜爱。 宁河蕨菜,主要生长在和政南部太子山沿山一带的吊滩、新庄、关滩沟、新营、罗家集等地。自古以来就是民间食用野菜,其特点是茎粗肉嫩、色正味美,食用价值很高,颇受外商青睐,被誉为山菜之王。 蕨菜,属凤尾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长于土层较厚的山坡上。每年阳春五月,从丛丛深褐色枯蕨叶中发出一根根酷似蒜苔样的蕨芽,其色青中透紫,灰白色茸毛梢,形似拳头,故又称佛手菜。 相传,早在神农氏尝百草、播五谷之时,便有以蕨菜为食的习俗,两千五百多年前《诗经》上多



积石民俗村

积石民俗村位于积石山麓中部、县城吹麻滩以西1公里的尕护林,占地2万多亩,这里气候清爽宜人,空气、土壤、水源均无污染,茂密的人工林与满河谷的鹅卵石相映趣,淙淙的流水、弹唱的小鸟、遍地的野花构成了民俗村独特的风景,是盛夏季节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耸立于临大公路一侧,高大的牌坊门顶端的“积石民俗村”五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向人们展示出民俗村诱人的雄姿。2000年,这里建成了体现民俗风情的保安、东乡、撒拉族民宅,飞檐翘角的凉亭,优美的喷泉,一亩多地的鱼池,宽阔的道路等设施,以及休闲娱乐的大小“石宫”和餐饮、食宿等综合服



蝴蝶楼

位于临夏市前河沿路西端,其整个建筑施工历时5年,于1943年建成,现存蝴蝶楼正院一座。楼东西宽56米,南北长74米,建筑面积占地2660平方米,占地500亩,其主体建筑北面正中主楼为蝶身,面阔七间,歇山顶挑檐。两厢随楼相连的房舍呈半园形为蝶翅,左右两廊与长方形六角亭式0相连为蝶足,远处望去尤如展翅的蝴蝶,因此得名“蝴蝶楼”。 蝴蝶楼整个建筑风格独特,雕梁画栋,集传统木质建筑之大成,聚园林工艺之精华。建筑结构中,没有使用一枚铁钉,设计新颖,工艺精湛,保存完好,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别具一格。一直被视为建筑艺术之精



临夏,竞放奇绝之“花”

朝 颜 五月,我从江南水乡一个猛子扎进甘肃临夏。短暂的行程里,我像一条贪婪的鱼,在其间不停地游弋徜徉。这是一片多么神奇的土地,险些让我在旖旎的异域风光中沉溺而无法呼吸。而今,撷取三朵奇绝之“花”,存留于时间的河。 一、河州牡丹 人说“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我第一次见识牡丹的真容,却真正是在临夏。 五月的暖风吹拂着临夏大地,也催开了万紫千红的河州牡丹。行走在大夏河南岸长达五千米的牡丹长廊上,但见数万株牡丹竞相开放,恣意地摇曳着妩媚的风情,恍惚间似乎走进了一个无比繁华的梦境中。 的确,在儿时,牡丹一直是生



临夏旧街名拾遗

惟敦 街名,是一个城市标识方位的重要形式,而旧街名更是蕴含着一定的历史记忆,或多或少透露着过去岁月的点滴信息。解放后,临夏市所有街巷道路都进行了重新命名,因而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街名被人们逐渐所遗忘;也有少量的一些老街名虽在沿用,但对其含义及来历人们不甚了解;还有一些街道已消失在城市改造的进程中,街与名俱不存。为此,笔者串街走巷、探寻走访、探根溯源、实地踏勘,记录了全市一些主要或有名的街道,了解到了这些街道的“前世今生”,现罗列如下。 寺家店:现叫四家嘴。据大金“进义校尉”王吉《墓志铭》所载:王吉为河州城下



羌人故里 大禹故乡

●马守璞 在全国许多地方都传说着大禹治水的故事。凡是有传说的地方,都有禹庙或有过禹庙以及鬼斧神工的“禹迹”,如临夏积石关的“斧凿之痕”、“禹王石”等等。河州被称为“大禹导河之州”,临夏也是大禹治水故事的主要传说地。在全国不少地方为打造大禹这一文化和旅游品牌、争夺大禹故乡之时,临夏也发出过争夺大禹故乡的声音,但很微弱,原因在于重视不够,又地处偏僻,没有外地那么强的宣传声势。 大禹出生地之争 关于大禹的出生地,历代各类文献史籍记载互有分歧争议,像司马迁、孔子这样伟大的历史学家也似乎讳之不谈。大禹的故乡在哪里,



临津古渡

临津古渡始于汉代,繁荣于唐宋时期,从汉朝到明、清以及近代,一直是黄河上游的重要渡口。西进新疆,南入西藏。千百年前的丝绸古道上,巍巍积石雄关旁,昔日叱咤风云,有锁钥之称的临津关,如今只留下了一敦石锁,两条铁索。说到古渡,在我们甘肃就有著名的三大古渡。它们分别是临津古渡、兰州城内的金城古渡、靖远境内的靖远古渡。 在古时,这三大古渡都是兵家必争之地,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古代渡河有三种方法:一种是羊皮筏子、二是摆渡桥。因为浮桥受季所以羊船就成为渡河的重要交通工具。 汉武帝时,古渡一带是兵家必争之地,汉羌各族聚居于



共76条记录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