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出甜蜜致富路 记者 马玉兴 黎元军 五月,鲜花盛开,蝶舞蜂飞。近日,记者来到康乐县流川乡苏家村罗鸿玉的养蜂场,一排排蜂箱摆放整齐,群蜂飞舞。罗鸿玉说,他坚守深山,与蜜蜂为伴,追逐着自己的“甜蜜”事业,一年中最忙的时候,就是采蜜的季节,几乎忙的没时间回家。 第一次见到罗鸿玉时,他黝黑的皮肤、朴实的性格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前,他和妻子在外务过工、做过药材生意,还从事过教练职业。202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对养蜂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朋友的帮助下开始养蜂,并带动周边15户群众一起发展养蜂产业。 “去年3
致富有“药方” ——记积石山县寨子沟乡尕马家村致富带头人董赛力木 记者 马泽成 现年52岁的积石山县寨子沟乡尕马家村3社东乡族村民董赛力木,原先在青海等地做中药材生意,对中药材的生长习性、市场行情比较了解,也挣了不少钱。“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董赛力木想让村里的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带领大家一起奔富路。 尕马家村多山地、地下水丰富、雨量充沛、气候寒冷阴湿,具备中药材种植的最佳气候环境。于是,在县上政策扶持和乡亲们全力支持下,2016年,董赛力木在村里创办了全县第一家家庭农场——青峰家庭农场,从本村1
科学养羊奔富路 ——记广河县三甲集镇黑山村脱贫典型户张达吾 记者 马泽成 家住广河县三甲集镇黑山村2社的村民张达吾,今年58岁,全家7口人,夫妻二人在家务农,儿子张文吉尼在附近打零工,收入微薄,全家生计难以维持。2013年,被村上识别评议为建档立卡户。 经帮扶干部联系和多次入户沟通后,认为张达吾家经济来源单一、没有致富产业、发展资金缺乏是制约脱贫的主要因素。在帮扶干部的动员鼓励下,张达吾有了养殖牛羊的意愿。2016年,他申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修建养殖棚,开始养羊。由于资金有限,刚开始只购买了20只羊。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截至2020年底,临夏州56.32万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64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全州历史性摆脱绝对贫困。 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扶持的“三区三州”之一,8县市均为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片区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底,全州建档立卡人口为12.8万户56.32万人,贫困发生率32.5%,建档立卡贫困村649个,是甘肃省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重、攻坚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临夏州委州政府聚焦“两个确保”脱贫目标和“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绵羊咩咩助脱贫 锅碗瓢盆奏富曲 ——记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脱贫典型户马依斯夫 记者 温默 通讯员 马青勇 有一种责任,叫养家脱贫;有一种志气,叫自立自强。这是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韩陕家村贫困户马依斯夫的人生真实写照。马依斯夫是韩陕家村九社村民,家有6人,双亲、妻子及两个儿女。为了更好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摘掉贫困帽子,马依斯夫努力奋斗,通过精心饲养绵羊和苦心经营流动包桌脱贫致富。 科学养羊有奔头 2014年,经过民主评议,马依斯夫被识别为贫困户,时年他父亲已83岁,长年有病;女儿在积石山县城读高中、儿
为留守妇女“圆梦” ——记和政县东乡族企业家李百哈 记者 温默 今年35岁的李百哈,是和政县的一名东乡族企业家。之前一直在外务工,2014年,在县上大力引导、动员广大企业家、农民工、大学生返乡创业、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的热潮中,他带着回报家乡的一片赤子之情,返乡创业。 2018年10月,李百哈投资成立了和政县圆梦服装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卜家庄乡松树扶贫车间,接着又相继建成新庄乡、罗家集镇两个乡镇的扶贫车间,招聘贫困家庭中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半劳动力到扶贫车间务工,主要从事防护服、迷彩服、校服、口罩等生活用品的生
以德扶贫拔穷根 ——记临夏市折桥镇大庄村脱贫典型户马有卜 记者 温默 通讯员 孔令扬 临夏市折桥镇大庄村一社村民马兰,74岁,年老体弱一直在家;儿媳周麦言,身体患有疾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儿子马有卜,43岁,没有固定工作,在镇内打零工,且爱酗酒,酒后与妻儿吵架,甚至大打出手,造成家庭关系不和,矛盾重重。次子马志洲初中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长子马志宇长期在外打工,很少回家。如此状况,家庭即将面临破碎。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特别是以德扶贫工作开展后,镇领导、驻村工作队员、村“两委”干部和帮扶干部经常入
靠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记和政县新营镇三坪村脱贫典型农户马福明 记者 温默 扶贫车间两兼顾,务工务农都不误。 保洁员与护林员,月月都有几百元。 光伏发电无污染,群众分红有保障。 种植养殖调结构,人人都是致富手。 每户一人稳就业,全家脱贫不胆怯。 党委关怀把心牵,易地搬迁花钱少。 家家楼房赛江南,农村庭院似花园。 空气清新人舒畅,三坪人民喜洋洋。 2020年9月5日,央视财经频道《走村直播看脱贫》节目组走进和政县新营镇三坪村,脱贫示范户马福明被推荐上了《走村直播看脱贫》节目,当了一次村主播,他用一段顺口溜描
脱贫路上的“主心骨” ——记积石山县郭干乡王家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徐永红 记者 张姝 2018年8月,甘肃警察职业学院治安系副教授徐永红来到积石山县郭干乡王家村,担任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三年来,徐永红和其他驻村工作队队员通过一次次的帮扶行动和一件件温暖民心的小事,与当地村民建立起了深厚情谊,撑起了王家村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王家村地处大山深处,气候寒冷多雨雪,降雪后容易导致道路结冰,给过往车辆带来安全隐患。每当这时,徐永红都会查看路况、提醒村民。有时遇上险情,村民也会放下手中的活,纷纷赶
助农走上脱贫“快车道” ——记广河县祁家集镇黄家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马朝海 记者 马霞 “村民的事都是大事,必须要有足够的细心和耐心,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把工作做好,把驻村扶贫之路走好。”广河县祁家集镇黄家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马朝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2016年,马朝海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成为祁家集镇黄家沟村驻村工作队队员,正式开启驻村扶贫的日子。 初来乍到,周围的一切于马朝海而言很陌生。他知道,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是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为拉近与贫困户的距离,马朝海通过村党支部书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搭好与村民沟通
“百合书记”的扶贫事 ——记永靖县陈井镇仁和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正龙 记者 闫改琴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乡村脱贫的道路上,带头人十分重要,永靖县陈井镇仁和村驻村第一书记徐正龙就是这样的带头人。 2017年8月,工商银行临夏分行派徐正龙到仁和村开展扶贫工作,自此,他以村为家,吃住在村、工作到户,像螺丝钉一样紧紧“钉”在了这个贫困村。 一晃三年过去了,东山上的百合花开了一茬又一茬,徐正龙为群众操劳,两鬓染霜,他说:“既然来了,就不能驻村吃闲饭、睡懒觉,要给群众办些实事。” 2020年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
三条沟村:脱贫路上的贴心人 记者 郭慧霞 康乐县上湾乡三条沟村村民王忠家中人口多,妻子、女儿均长期患病。2017年,因发生山体滑坡,房屋成了危房,无法居住。他家的帮扶干部王拴成第一时间帮他协调申请了临时帐篷,争取到了易地搬迁住房补助资金,并为他的女儿申请办理了残疾证和二类低保,为其妻办理了慢病卡,减轻了他家的负担。 住进新房后,王拴成又动员王忠发展养殖,利用2万元的产业扶持奖补资金购进了4头牛。在养牛的同时,王忠还报名参加了保洁员培训班,村里给他安排了公益性岗位,每月有500元的工资填补家用。 村民马干夫
远在山区有“亲人” ——记康乐县八丹乡吊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高望东 记者 郭慧霞 绵延起伏的东西两山间夹着的一道山川,正是康乐县八丹乡吊庄村。从山顶望去,一条条蜿蜒曲折的水泥路,将散布在两山一川中的一座座农家院落串联在一起,有的是二层小洋楼,有的是砖瓦房,高低错落有致。 在该村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连片的58户新房坐落在川道大路旁,一条小河穿村而过,顺河依次修建的4座便民桥横架在河上,不时有行人过往。 高望东担任吊庄村驻村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已有4个年头了。几年前,行路难、过河难、吃水难是吊庄村的“
只有劳动得来的最踏实 ——记临夏县路盘乡刘家山村脱贫典型户马子财 记者 王伟如 刘家山村位于临夏县东南部,这里气候干旱,遍布土质黏重的红土,自然条件严酷,种庄稼收益不大。然而就在这片红土地上,有人却种出了“金疙瘩”,还带领不少人共同发家致富,他就是刘家山村的马子财。 过去的刘家山村村民靠天吃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马子财和村里人一样,一年四季指望着4亩多庄稼和插种的一些苗木养活一家老小。随着孩子们的长大,家里的日常生活开支也不断增大,入不敷出,马子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2013年,马子财被村上确定为建档
“帮助群众脱贫是我最大的幸福” ——记永靖县三条岘乡塔什堡村帮扶干部张小云 记者 马玉兴 “能有今天这样的生活,真的离不开张小云的帮助。”永靖县三条岘乡塔什堡村五社的李连勇说,他的母亲刘玉兰身患重病,肢体一级残疾,常年卧床不起,他因照顾母亲不能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压得他喘不过气,后来在帮扶责任人张小云的真情帮扶下,他家走出了困境。 张小云,2013年从事乡镇工作,2017年10月调至永靖三条岘乡担任塔什堡村包村干部。第一次接触帮扶工作的张小云对贫困户知之甚少,如何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他面临的难题,但有过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