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红岘子村:文冠花开满山香

盛夏时节,走进永靖县三条岘乡红岘子村,天空蔚蓝,文冠花开,生机盎然。 从红岘子村委会出发,便踏上了前往红岘子村“党建+合作社”返乡创业文冠果种植基地的路。 “这条路是曾经的‘唐蕃古道’,2018年冬天,大伙齐心合力修通了这条路,种上了文冠果。去年,我们成功申报产业路新建项目,投资112万元硬化道路1公里,拓宽铺砂4公里,便成了现在的模样。等剩下的道路硬化后,这就是我们的致富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主任金发林笑呵呵地说。 合作社村民正在温棚里进行文冠果育苗管理 不一会儿,记者便看到了掩映在荒山环抱中的茵茵绿色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风景这边独好——写在永靖县黄河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工之际

风景这边独好 ——写在永靖县黄河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工之际 记者 马龙 张姝 黄河三峡繁花似锦,阳光永靖天蓝水碧。 盛夏时节的刘家峡库区,水天一色,风光无限。6月28日上午,永靖县黄河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工仪式在美丽的炳灵湖畔举行。 “刘家峡太阳岛至炳灵寺峡口公路今天开工建设了,我们村也搭上了这条‘旅游路’的顺风车,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的。”永靖县三塬镇塬中村村民吴金山高兴地说。这是永靖县黄河刘家峡库区北岸综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项目开工仪式上的一个剪影。 图为永靖县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杜六斤的养羊致富经

杜六斤的养羊致富经 记者 赵怀斌 史有东 近日,记者来到临夏县漫路乡张家湾村,说起村里的养殖能手杜六斤,大家都赞不绝口。 今年54岁的杜六斤,因名字好记,好多人都知道他;如今,依靠政府的扶持,他建起了养羊场,成了张家湾村的致富带头人。 杜六斤勤劳好学又上进,从小就帮家里放牛羊,初中毕业后到新疆、青海等地打工。2005年,他在青海省组建了一支农民建筑队伍,承包楼房、桥梁等工程,妻子和两个儿子也到工程队打工,工程队收益不错,几年下来,他家成了人人羡慕的富裕户。 2014年,正当杜六斤在建筑行业风生水起时,他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走南闯北的中咀岭人

走南闯北的中咀岭人 记者 张姝 陈礼娟 不要苦熬要苦干,走出家门天地宽。在积石山县中咀岭乡中咀岭村有这样一支500多名农民组成的务工队伍,他们走出家门,走出陇原大地,携手去广东、新疆、西藏、杭州……从内陆山地到东南沿海,从黄土高坡到雪域高原,从黄河岸边到长江、珠江两岸,到处都留下了中咀岭村人打工奋斗的足迹。 这是一群走南闯北的积石儿女,他们采挖的虫草源源不断销往各地,他们制作的牛肉拉面让在外的游子可以吃到家乡的味道,他们用双手制造的产品远销海外。商贸业、制造业、服务业……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 在青海省果洛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记者蹲点手记】用心感受布楞沟村的“春天”——甘肃日报社记者蹲点采访布楞沟村活动侧记

用心感受布楞沟村的“春天” ——甘肃日报社记者蹲点采访布楞沟村活动侧记 记者 马瑞鹏 6月17日,在省城兰州,由甘肃日报社组成的采访组,坐上了驶向临夏州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的采访车,开始了为期4天的蹲点采访。 此次蹲点采访记者们围绕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题,重走习近平总书记扶贫路,认真记录党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光辉政策在甘肃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指引下,甘肃脱贫攻坚取得的各项成绩,以及2600万陇原儿女对党中央和总书记的感恩之情。 东乡县布楞沟村位于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金昌村:油菜托起乡村振兴梦

金昌村:油菜托起乡村振兴梦 记者 张姝 陈礼娟 端午时节,夏花争艳。漫步在积石山县中咀岭乡金昌村,连片的油菜长势喜人,田间地头到处可见群众忙碌的身影。“我们村几乎家家都种油菜,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4500亩。”金昌村党支部书记马维忠说。 金昌村所在的中咀岭乡属高寒阴湿气候区,油菜是山阴地区的主要经济农作物和优势农作物,该村利用这一特点引进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实现从常规品种向杂交、青杂系列品种等过渡,通过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方法,逐年扩大膜侧油菜种植面积,初步形成了膜侧油菜产业带,为该村特色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梳木村里念“牛经”

梳木村里念“牛经” 记者 陈礼娟 张姝 距离积石山县段卧龙沟5公里远的山脚下,有这样一个村庄,一座座院落依山而建,散落在绿树之间,显得十分幽静,也给村庄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日前,记者从中咀岭乡政府驱车,一路来到该村——梳木村。 “我们村属于典型的二阴地区,耕地面积2575亩,但人均耕地只有1.37亩;建档立卡户277户,已脱贫271户……”梳木村党支部书记马海山介绍道。 “耕地这么少,又是山区,你们是如何脱贫摘帽的?”记者问道。 马海山指着不远处的大山说:“就是这座山这条沟造就了我们村的养殖能人。” 提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官坊村:一技在手 脱贫不愁

官坊村:一技在手 脱贫不愁 记者 马茹萍 6月12日一大早,马外西也来到位于广河县官坊乡官坊村的牛肉拉面和炒菜技能培训点,跟着培训师傅开始了培训学习。用马外西也的话说,在家闲着还不如学一门手艺。 马外西也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虽然她家去年底脱了贫,但受疫情影响,本来在江西南昌打工的丈夫闲在家里,这让她有些焦虑。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变强,当了十几年家庭妇女的马外西也想靠自己的能力挣点钱,给家里减轻负担。 听到乡上要举办技能培训,她二话不说就报了名。记者来到村上时,技能培训已开展近半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联合村:“贷”出幸福日子

联合村:“贷”出幸福日子 记者 刘刚林 “如果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没有精准扶贫贷款,我们家就不会有今天的好日子。”近日,记者来到和政县罗家集镇联合村大裴家社,远在潍坊的脱贫户马占虎通过微信语音,激动地说道。 马占虎家里有9口人,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以前农忙时他和两个儿子在家种地,农闲时到处打零工,没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日子过得很困难。2016年,在村干部的动员下,他和儿子参加了县上组织的免费技能培训,并贷了5万元精准扶贫贷款。第二年年初,一家人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小山村,在山东潍坊开了一家拉面馆。“第一年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大墩村:​旅游拓开致富路

记者 闫改琴 马玉兴 韩玉良 积石山县大墩景区地处保安三庄之一的大河家镇大墩村,距离县城30公里,毗邻大墩峡4A级景区。保安族是积石山县特有的少数民族,保安腰刀的煅制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安族口头文学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大墩村是保安族人口最集中的村庄,是该县保安族历史文化最本土、最淳朴的村子之一,村内有保存较完好的保安族古民居、静安堡古城墙,是开发保安族特色旅游难得的资源。 利用大墩村特有的民俗文化、自然风光等资源优势,去年10月,投资1254万元的大墩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大墩村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山庄村:环境美了 村民富了

山庄村:环境美了 村民富了 记者 张姝 6月18日一大早,积石山县胡林家乡山庄村石家台社53岁的张么乃牵着自家5个月大的小牛犊来到村委会,以13000元的价钱卖了出去。 今年牛的行情很不错,这让张么乃喜不自胜,当得知记者是来采访这些年村里的发展变化时,53岁的他热情地邀请记者去他家做客。一路上,张么乃向记者细数着他家及村里发生的变化。 “我们家就在环村公路边上,路没修好前,尘土飞扬不说,下雨天腿脚沾满了红泥,去乡上办事,人家一看我们满裤腿的红泥,就知道是从山庄村来的。”张么乃跟记者说起过去时,笑容里带着无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水通了,好日子来了

“以前我们吃水、用水,都是从水窖里取。自从拉通了自来水,家里也用上了洗衣机,还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我们再也不为用水发愁了。在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下,现在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了!”东乡县锁南镇毛毛社区76岁的老人马义明这样诉说着身边的变化。 让群众喝上放心、安全的饮用水,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拉通自来水不仅提升群众健康水平,也成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富民增收的有利条件。 在北岭乡前进村,今年48岁的村民马热哈么的家也接通了自来水,供水十分稳定。马热哈么是该村的建档立卡户,以前生活特别困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甘泉流出幸福路

一股股清澈的自来水汩汩地流向干渴的村庄,一张张笑脸写不尽发自内心的喜悦。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积石山县从“全面小康,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政治高度,把解决好群众安全饮水作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底线任务,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和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决心,全面打响人饮“清零”攻坚战,打通了群众安全饮水的“最后一公里”,让甘甜的自来水真正流进了老百姓的心窝里。 水通梦圆群众乐 轻轻拧开水龙头,清澈甘甜的自来水喷涌而出。“活了大半辈子了,真没想到我们现在能像城里人一样喝上安全的自来水了。”眼前这平常的一幕却让家住积石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庙洼村:“我们的村比城里美”

干净宽阔的水泥路通村入户,路边绿树成荫,新时代临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临夏环境、临夏形象等宣传文化墙矗立路旁……近日,记者再次走进和政县罗家集镇庙洼村时,一幅生态宜居的乡村新景象展现在眼前,干净整洁的环境,让人赏心悦目。 自2013年庙洼村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村后,在各级部门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助下,该村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种植、养殖、劳务产业不断发展,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如今,这个昔日“贫穷破旧”的小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精气神有了大变化。“我们村共有233户1060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18户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