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团”脱贫奔富路 记者 闫改琴 梁永吉 靳林青 朵朵紫色、白色的马铃薯花相继盛开在千亩田野上,一畦畦芦笋翠色欲滴,一个个南瓜挂满枝架,一株株向日葵散发出阵阵清香……夏末时节,骄阳似火,在临夏县北塬镇前石村莲生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里,几十名工人穿梭于碧绿菜田间,除草、清运,一派忙碌景象。 莲生林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于2017年3月14日,位于临夏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内,是一家集林果种植、特色种植、绿色养殖、休闲观光和康养旅游为一体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019年12月被省农业农村厅命名为
美丽乡村三岔沟 记者 刘刚林 罗东升 冯元鹏 太子山北麓、距临夏市与和政县城20公里的罗家集镇, 隐藏着一个小山村——三岔沟村。这里山高林密,风景秀 丽,自然景观独特,是一处难得的旅游休闲胜地。 近日,记者探访了三岔沟村。只见书有“三岔沟自然风景 区”的迎宾石与“国家森林乡村三岔沟村欢迎您”的宣传牌矗 立在村口,格外显眼,让人对这个小山村充满期待。 三岔沟村一角 花儿演艺广场 沿着一条依山傍溪的水泥路进村,两侧植被茂盛,环境清幽,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俨然是一个“天然氧吧”。“这里由熊窝沟、直沟、西沟三条沟
“每年,杏花盛开和杏子成熟的时候,这里游客一波接着一波,我们也跟着沾了光,办起了农家乐,去年收入增加了近万元……”东乡县唐汪镇河沿村村民马么勒说话时神情透着满足感。在河沿村,有不少村民和马么勒一样,靠念“旅游经”致富,这也是该村发展乡村旅游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真实写照。 唐汪川素有“丝绸古道河湟口,陇上杏花第一村”的美称。河沿村位于唐汪川的西侧,村旁的红塔山上,两根红色巨柱尽显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巨柱下是远近闻名的红塔寺。每年清明时节,周围数十里杏花绽放,与当地的丹霞红山遥相呼应,吸引众多游客踏青观光。 近年
桃香飘千里 客商齐相聚 ——临夏县第三届油桃、高原夏菜采摘节侧记 现代农业园区摆摊点 果蔬香飘千里 ,果实累累满枝头。7月30日,临夏县百益现代农业 园区花卉基地锣鼓铿锵,人群熙攘,临夏县第三届油桃、高原夏菜采摘节正在这里举办。 在农业园区摆摊点,红彤彤的油桃 和白里透粉的水蜜桃用“颜值”和香味吸引不少游客驻足。刚在采摘节文艺 演出中结束太平鼓表演的王小红迫不 及待地换下演出服,和同伴一起去摊点买桃子“。我是这附近的人,年年都来参加油桃采摘节。今年的桃子比起往年更好,不但个头大,而且吃着又脆又甜。”王小红
“2018年我就到厦门眼镜厂打工,收入稳定活还轻松,现在一家人吃穿住样样不愁,等攒够了钱,我打算再盖几间房子。”临夏县井沟乡张家沟村建档立卡户陕哎力边忙手中的活边说。 “以前这家人日子过得很苦,房子是危房,收入也很少。”说起前几年陕哎力家的情况,包村干部黄良琛感触很深。以前陕哎力在青海、兰州等地的小餐馆打工,一个月只有1000多元工资,既要赡养母亲,又要抚养两个年幼的孩子,一家人挤在几间土坯房里,勉强维持生活。 针对陕哎力家的实际情况,驻村帮扶干部为他家制定了帮扶计划,建议他去厦门务工。 陕哎力到厦门后在
时下,小布鞋扶贫车间如雨后春笋,在临夏大地蓬勃兴起,让许多贫困家庭的妇女走出家门成为“上班一族”,生产生活两不误,稳定的收入让她们喜笑颜开。坐落于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和桥寺乡的江川布鞋扶贫车间,日产布鞋700多双,而且供不应求!作为扶贫车间的负责人杨田录、杨芬秀夫妇功不可没。 杨田录、杨芬秀夫妇是新集镇杨坪村人,50多岁的杨田录曾经是一名军人,还立过战功,退伍还乡后他一直保留着军人特有的敢闯敢干、忠诚守信、吃苦耐劳的本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在龙羊峡等国家重大水电工地打工时,看到这里地处偏僻,物资十分短缺
临夏高质量脱贫、巩固好脱贫成果,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发展,支点在哪里?这是多年来州政协委员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沿洮河经济带的发展像一颗冉冉升起的脱贫攻坚、经济振兴的明珠,令人振奋!视察时思考和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些问题也得到了最圆满地答复。”州政协经济和资源环境委员会委员们在视察沿洮河经济带时感慨。 7月23日清晨,20多名政协委员乘车前往沿洮河经济带建设现场,兴致勃勃地开始了以视察“沿洮河经济带”为主题的委员界别活动。汽车沿着康临高速公路,驶往沿洮河经济带广河段,车上,委员们展开了讨论—— 201
今年以来,东乡县把产业扶贫作为统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以及防止返贫致贫的重要推动保障,坚持“户上挖潜”和“户外拓展”并举,精准落实牛羊达标、特色种植、餐饮等扶持政策,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和规模效益,力争每个农户都有2至3个增收渠道,确保群众稳定增收。 该县采取延伸、拉长、打造等形式,使牛羊、马铃薯、金银花等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常态化跟进达标验收、后续监管、防疫保险、技术指导等工作,加快实施牛羊交易、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等项目,提升养殖增收效益,力争
盛夏时节,走进康乐县附城镇新集村集中居住区,一排排整齐的小二楼映入眼帘,道路宽敞且干净整洁,群众房前屋后栽满了花花草草。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马香岚告诉记者:“为了搞好村上的环境卫生,我们一方面动员群众开展房前屋后、厨房厕所的卫生清理;另一方面,镇村干部带头行动,组织带领公益性岗位人员和群众,对各巷道、新农村周边进行集中整治,现在村容村貌比以前大有改观。” 新集村是康乐县典型的城中村,全村辖16个社、595户2450人,村上近半数人在县城或外地打工挣钱。“现在,村上环境卫生好了,‘小洋楼’也修上了,我们想发展
“临夏是一个很幸福的城市,山清水秀,让人很迷恋。” “临夏的美,只有真正到了临夏才能体会,来到这里,我们真的不想走了!” “临夏还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城市,更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家庭,多民族互相团结,和睦相处,真的很温馨。” 7月10日至11日,厦门“习近平在厦门”系列理论研究课题组来我州调研,临夏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成效受到调研组一致好评。 华侨大学政治和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双文元对临夏的美景和美食赞不绝口。初到临夏的双文元,因为调研时间紧、任务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到处去走走看看,只是在调研点转了一圈,就感觉很不
黄土高原贫瘠,传统观念限制着东乡女的脚步,却锁不住东乡女追求独立自主的心。返乡女孩马萧萧创办了东乡土本土刺绣工艺扶贫车间,在她的带领和当地就业扶贫政策支持下,如今的东乡女拿着针线,绣繁花,绣一片新天地,也绣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冀。 “初心”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东乡族自治县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也是全国唯一以东乡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东乡族女性大多精于刺绣工艺,绣品栩栩如生、配色大胆。曾经,由于传统观念影响,东乡族女性无法走出家门,刺绣虽是她们为数不多的乐趣,却没能形成经济效益。 “90后”女孩马箫箫
仲夏时节,在康乐县,一条条道路像密织的网一般,遍布城镇乡间、偏远村落、旅游景区。 一些偏远乡镇,施工人员正加紧硬化道路,伴随着隆隆的搅拌机声,工人们将水泥、砂石铺洒在路上;一条条水泥小道,绵延伸展,通村通社,不断向村民家门口延伸;一条条旅游扶贫大通道,通往太子山下的各个景区及乡村民宿…… 康乐县紧抓“六盘山”片区扶贫开发有利时机,加大项目争取力度,狠抓道路建设,逐批逐年实施县道、乡道、村道和自然村组道路建设工程。截至2019年底,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1583.16公里,全县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1343.07
上半年全州重点工作盘点——东乡县篇 乘风破浪奋楫行 图 / 文 记者 刘红红 史清明 史有东 盛夏的东乡,处处涌动着向贫困堡垒发起最后冲刺的热流,脱贫攻坚如火如荼,项目建设热火朝天,产业发展拓面提质……群众的生活,就像日历一样,一页页翻新。 今年上半年,东乡县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紧扣整县摘帽总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和决心,发起“冬春百日大会战”“夏季冲刺总攻战”“秋季扫尾收官战”三大脱贫攻坚战役,推进四大经济带
山村绽放新希望 ——布楞沟村铆足干劲蹚出脱贫新路纪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邱暄美 王朝霞 王睿君 杨唯伟 夏日的东乡族自治县高山乡布楞沟村,阳光灿烂,天蓝山绿,小山村的景致历历可见。 站在南山“喜鹊梁”上俯瞰,山下一条东连兰州、西达县城的二级公路穿沟越谷。路南边,村委会、村小学、幼儿园依次排开,鲜红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路北边,精致的小广场、扶贫车间整整齐齐;北山平台上,红墙灰瓦的崭新民居绿树掩映,不远处一片太阳能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闪着蓝光。通村公路蜿蜒如龙,连起新农村。田垄林地生机盎然,鸟儿飞舞在绿树枝
新庄村:同筑幸福路 记者 赵好飞 家家户户道路通,绿树红花相映红。近日,在康乐县八松乡新庄村,记者看到一条条带有“2020.06” 统一“身份证”号码的高标准硬化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 “今天趁着天气好在这条新修的路上铡草料,铡完还能在这儿晒干。”村民康永祥说的是家门口几天前才修好的一条长36米、宽2.5米的通户路。“以前下雨都不敢让孩子出门,不仅溅一身泥还怕滑倒摔了。现在政策好,又宽又平整的路我就花了1800元,其他都是政府给我们补贴的。”康永祥指着这条路开心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康乐县按照
好政策带来了好日子 记者 刘刚林 “现在有近300只羊,再过两个月就能出栏了。前段时间,我又贷了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准备再扩大养殖规模。”马麻乃在养殖棚内一边喂羊,一边说着今后的打算。 42岁的马麻乃是广河县庄窠集镇对康村的建档立卡户,长期以来,全家7口人都靠种地维持生活,眼看周围邻居生活都慢慢变好,他十分羡慕。本想外出打工,无奈文化程度低,又没有技术,找不到好工作。就这么勉勉强强地过日子,马麻乃心有不甘,他从没有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马麻乃的父亲从小在山里放羊,是村里有名的“羊倌”,养殖经验很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