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堡子村:“鸡肋地”变成“高标田”

堡子村:“鸡肋地”变成“高标田” 记者 刘红红 秋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穿行在临夏县北塬镇堡子村的田间地头,油桃采摘园、高原夏菜种植基地、充满现代气息的农业园区、高标准的养殖场不时跃入眼帘,昔日的低产田变成了高产田,呈现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喜人景象。 “堡子村变了!”了解堡子村过去和现在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叹。谈起堡子村的变化,还得从土地流转说起。 堡子村人多地少,全村1700多人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许多人放弃耕地,选择外出务工。 曾经,家里的土地成了村民郝永梅一家的“鸡肋”,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司家坪村:感恩奋进阔步行

司家坪村:感恩奋进阔步行 记者 马茹萍 “我们一定要活出个样子来!”李白克来原来是广河县庄窠集镇司家坪村的建档立卡户,近几年,通过政府扶持,他把羊从5只养到了现在的200多只,如今已顺利脱贫的他,依然不松劲,在养殖的路上继续前行。 “我没文化没能力,以前就靠种庄稼生活,日子过得很难。2016年,村里的帮扶干部帮助申请了5万元的精准扶贫贷款,我用这些钱买了100只羊,开始专心养羊。总算没有白下苦,现在一年下来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李白克来高兴地说。 司家坪村有425户2161人、8个社,群众收入主要靠农业种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大山深处战贫困——东乡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这里群山起伏、沟壑纵横,被称为“地球的肋骨”,全县31万群众分散居住在1750条梁峁和3083条沟壑中。作为国家“三区三州”和六盘山片区深度贫困县的东乡族自治县,是甘肃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东乡视察调研,极大地鼓舞了各族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决心。东乡广大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拼劲,滚石上山、背水一战,敢死拼命、攻坚克难,打响了脱贫攻坚歼灭战、收官战。 严把标准 保证脱贫成色 在高山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瓦房村:向美而行

瓦房村:向美而行 记者 马玉兴 近日,记者来到永靖县西河镇瓦房村,眼前沟渠清澈如许,农田里满目皆是绿油油的一片,西红柿、花菜、茄子等长势茁壮,不时有农民忙碌的身影在绿叶间闪过。整个村庄掩映在树木之间,让行人不由驻足神往…… 漫步在村子的大街小巷,记者的目光被一处繁忙和喧闹的场景所吸引,只见村干部、保洁员正在开展大扫除活动,大家拿起扫把、铁锹等工具对道路及房前屋后进行清扫,将村子打扫得干干净净。 据村主任司福庆介绍,在乡村环境卫生整治中,该村干部和群众都积极参与,不怕脏、不怕累,纷纷拿起扫把、铁锹、铁叉等工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靠棚致富” 抱团增收

“靠棚致富” 抱团增收 记者 马霞 初秋的阳光洒满田间,和政县卜家庄乡拉里洼村一座座标准化蔬菜大棚鳞次栉比矗立其中,棚内的辣椒、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挂满枝头,农户们在大棚内正忙碌采摘。 拉里洼村距离和政县城4公里,发展蔬菜种植地理优势明显。近年来,一条条通达通畅公路进村入户,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让大棚蔬菜发展有了保障,当天完全可以将地里采摘的新鲜蔬菜运往县城农贸市场。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产业是关键。拉里洼村以资金、资产、资源有效利用为抓手,立足本村实际,突出谋划、创新机制,坚持“富民先富村,村富带民富”的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种植+务工 增收双保障

种植+务工 增收双保障 记者 闫改琴 种植高原夏菜和就近务工,是永靖县西河镇二房村产业发展、增收致富的双保障,村上妇女和老人在高原夏菜基地忙碌,青年们外出务工打拼,大家共同谋划着美好生活的新画卷。 二房村位于湟水河南岸,邻近青海省民和县、兰州市红古区,利用便捷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水资源,该村大力发展水果玉米和莲花菜、娃娃菜、花菜等高原夏菜种植产业,已建成钢架大棚281座,占地面积达166亩,有力推动了该村蔬菜产业的良好发展。此外,面对“远不能出”的困局,该村以劳务输出为重点,推动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灵活多样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新家新业新生活——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新家新业新生活 ——东乡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9月2日,中宣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团走进东乡县锁南镇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感受这里搬迁群众的幸福生活。 站在东乡县城远远眺望,行道树上枝叶繁茂,绿化带间鲜花怒放,柏油公路伸向远方,车辆和行人来回穿梭。 “看!那就是城南社区,是县里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它的成功建设破解了偏远山区群众接续发展的难题。”顺着东乡县委宣传部部长马国龙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栋栋高楼鳞次栉比,楼房侧面“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九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凝心聚力战贫困——广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凝心聚力战贫困 ——广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广河县是国列省列扶贫开发重点县。2014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2545户、5.78万人,贫困村51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8个,贫困发生率为27.03%。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河县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按照“突出重点、全面推进、连片攻坚、到户到人、精准施策”的工作思路,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切实提高扶贫开发质量水平。2019年底,全县51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06%。今年2月,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白杨沟村:“调”出脱贫致富新希望

白杨沟村:“调”出脱贫致富新希望 记者 刘刚林 灿烂的阳光下,微风吹过,和政县卜家庄乡白杨沟村金丰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水果玉米试种田里,绿浪涌动,发出阵阵沙沙声,奏起了“丰收曲”。 水果玉米喜获丰收 “今年试种的水果玉米一株上面结有两个玉米棒子,第一茬采摘刚刚结束,产量和效益都不错。”村党支部书记陈龙说。 白杨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传统农业小山村,全村有195户、934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适合种植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的农作物。去年以来,该村因地制宜,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补齐致富短板,探索发展水果玉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钱家村:观光餐饮齐步走

钱家村:观光餐饮齐步走 记者 赵淑娴 临夏县北塬镇钱家村位于北塬边缘,是典型的川塬交接带,也是城乡结合部,当地群众把这一带叫“塬头”。 钱家村地处临夏市“5公里圈”内,以前那里是荒滩边坡地、坟墓区,交通极为不便。但现在,临夏人想去周边游玩,首先就会想到去北塬塬头钱家村看看,因为这里亭台楼阁、观景平台与长廊、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尤其是农家乐的美食极具诱惑力。一年四季,游人如织,这里成了人们体验乡村生活、放松心情、旅游度假、品尝美食的胜地。5月19日,在“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甘肃省乡村旅游美丽之旅推介活动上,钱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走向更美好的未来——东乡县柳树乡脱贫攻坚影像志

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东乡县柳树乡脱贫攻坚影像志 图 / 文 史有东 刘红红 赵好飞 柳树乡地处东乡族自治县西北部的高山之巅。近年来,该乡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一号工程”牢牢抓在手上,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任务,以夯实基础为根本,以民生改善为保障,以产业富民为支撑,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大力实施人居环境、医疗保障、饮水安全、文化教育、产业扶贫等工程,集中开展“3+1+1”冲刺清零行动,精准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2014至2019年,柳树乡累计脱贫594户3185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永靖县坪沟乡北山村驻村干部:“我要努力真脱贫”

“我要努力真脱贫” 永靖县坪沟乡北山村驻村干部 芝永增 2020年9月2日 星期三 闵才桢是北山村上阳山社的社员,2013年因缺资金、缺技术被纳入建档立卡户。自从我驻村认识他后,觉得他是一个有上进心和韧性的人。闵才桢读过高中,在本村算得上是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在发家致富方面很有主见。 北山村地处大山深处,离集镇较远,道路交通不便。群众生活用品须到二十里外去购办。由于闵才桢早就考取了驾照,所以他用国家精准扶贫贷款买了一辆货车,干起了走门串户、送货上门的蔬菜销售生意。随着生意经验和资本的不断积累,他又盯上了长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永靖红城村:高原夏菜种出高收入

高原夏菜种出高收入 记者 闫改琴 高原夏菜长势喜人。 在永靖县西河镇红城村的广袤田野间,一株株刚刚栽种的菜苗宛如一朵朵绿色的莲花,盛开在大地上。时下,正是高原夏菜第二茬种植之时,平整土地、播种、浇水……村民三五成群,忙得不亦乐乎,田间地头一片忙碌景象。 红城村位于湟水河南岸,水资源丰富,靠近兰州市、西宁市,临近109国道、兰青铁路、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村里耕地面积2511亩,蔬菜基地规模大,产业带动强。该村家家户户都种植蔬菜,多则几十亩、少则三四亩,每家每户都有种菜能手。目前,已建成10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跨越千山万水 我们心连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州开展慰问演出系列活动侧记

跨越千山万水 我们心连心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来我州开展慰问演出系列活动侧记 记者 马茹萍 郭慧霞 9月1日至2日,2020“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心连心艺术团慰问演出走进我州临夏县,带着党和政府的声音与关怀,带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深情厚谊,用惠民、为民、乐民的文化服务给临夏广大干部群众送来了更好更多的精神文化食粮,为我州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加油鼓劲。 1日上午,慰问演出系列活动在临夏县河西乡大庄中心小学“开学第一课”中拉开序幕。上课铃声响过后,原中国女子乒乓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温暖的回响·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东乡岭村:军民携手拔穷根

岭村:军民携手拔穷根 记者 王伟如 清晨的阳光洒落东乡大地,凤山乡岭村显得朝气蓬勃。记者见到村民马则乃白时,她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与两年前的愁眉不展形成鲜明对比。 马则乃白家人口多、收入少,生活拮据,家里只有她的儿子马如海一个劳动力,想依靠政府的救济款、低保金过日子。东乡县人武部驻村工作队队长唐占奇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去她家,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讲解“幸福靠奋斗、劳动最光荣”、凭借救济无法彻底摆脱贫困的道理,并为马则乃白谋划脱贫之策。 唐占奇了解到,马则乃白患有腰间盘突出,不能外出打工,但她勤劳、能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政府牵线当“红娘” 群众致富有方向——康乐县835名务工人员在厦门开心“淘金”

政府牵线当“红娘” 群众致富有方向 ——康乐县835名务工人员在厦门开心“淘金” 就业扶贫路,殷殷民生情。自康乐县与厦门市同安区协作对口帮扶以来,围绕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目标,坚持劳务输出与就近就业并重,全面深化劳务协作。 2017年11月,康乐县附城镇城南村的马尔尕思和妻子马菊花到厦门蒙发利电子有限公司总装一线上班,在较短的时间内,他们俩适应了厂里的生产生活。由于马尔尕思吃苦耐劳、肯钻研,很快成长为公司的业务骨干,当上了领班,工资从5000元涨到了6000元以上。与马尔尕思夫妇一样,草滩乡拉麻山村



共489条记录上一页 12...21222324252627...3031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