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不靠“药”致富 记者 马琼洁 时下的大山沟村,到处是一派繁忙的劳动场景,村民们正忙着采收和晾晒中药材,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大山沟村是康乐县莲麓镇三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地处高寒阴湿地带,中药材种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家家户户种植中药材,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中药材已成为当地贫困户稳定脱贫的朝阳产业、致富产业。 村民在查看收获的中药材 刘建宏是村里的建档立卡户,同其他村民一样,靠种植中药材增加收入。他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积极动员村民学习中药材种植技术。除了种植中药材,刘建宏还积极寻找其他致富的路子,只
主粮变成“绿翡翠” ——一个未脱贫县农业产业转型见闻 新华社记者 胡伟杰 新华社兰州9月14日电 马顺青望着地里大片大片的西蓝花,硕大的叶片已完全舒展开来,清晨晶莹的露珠挂在上面,更显碧绿可爱。再过几天,高原夏菜就要迎来收获。马顺青的工资和土地流转费也即将到账。 马顺青家住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先锋乡卢马村。前几年,他家地里还种着玉米和小麦。“那时收入低,去掉自家吃的以外,一亩地就赚个五六百块钱。” 2019年,马顺青一咬牙,把家里6亩地全部流转给一家种植高原夏菜的公司。自己和媳妇则收拾农具去地里当起
红星村:贫困群众成产业工人 记者 马茹萍 “哒哒哒哒……”缝纫机的声音环绕在扶贫车间周围,给安静的小村庄增添了活力,车间内女工们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近日,记者来到广河县庄窠集镇红星村的西裕工贸扶贫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在熟练地操作缝纫机,制作马甲、护肩、裤面等。 村民在扶贫车间上班 这个扶贫车间由厦门援建,吸纳村上有劳动能力且时间宽裕的妇女到这里打工,每人每月可以挣1500元到2000元不等的工资,既能补贴家用又能照顾家。 “我已经在这儿工作两年了,缝纫机上的这些活我们本来就会,没啥难度,一个月挣个200
胭脂三川新画卷 ——康乐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九月,胭脂三川的康乐县美若画境,山峦叠翠,田野葱茏。多民族安居乐业,和睦相处。 然而,这里曾是国列、省列少数民族贫困县,是国家“三区三州”、全省“两州一县”脱贫攻坚重点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30万康乐儿女提振攻坚劲头,精准到户施策,抓实各项举措,奋力迈向小康社会。 2019年底,全县89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户20140户9.76万人,已脱贫9.42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33%,全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创新机制 服务到
合作社成就致富梦想 记者 闫改琴 积石山县柳沟乡张郭家村依靠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成立了海泉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兴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周边群众就业增收。 站在张郭家村6社的山梁上放眼望去,一条平坦的水泥路通向前方,兴强种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间间蓝顶的养殖大棚显得很“气派”。 村民给羊投放饲料 走进合作社,一个设施完备的养殖区呈现在眼前,合作社负责人安明强正忙着打扫清理牛舍,给牛羊喂饲料……“以前做牛羊贩卖生意,天天忙着往外跑,还挣不到钱,日子过得十分拮据。自从成立了合作社,就不再经常外出了,每天还可以
新星村迎来发展的春天 记者 胡发伟 “屋舍破旧失修,村道泥泞不堪,年轻人都不愿回来。”这是几年前,东乡县沿岭乡新星村的真实写照。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新星村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全面补齐基础设施硬件短板,建扶贫车间,成立合作社。从以前人人嫌的穷村,华丽蝶变为现如今众人赞的富裕村。 产业扶贫是新星村实现有效脱贫的关键,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对接之下,中石化、方大集团等大型企业先后入驻,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主动帮扶,新星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全村共计种植藜麦858亩、金银花143亩,庄稼地里真正长出了“人
村庄环境好 日子更舒心 记者 陈礼娟 近日,记者走进永靖县西河镇红庄湾村,只见宽阔的村道上洒满阳光,充满田园韵味的栅栏将绿化带围起来,村民正精心修剪管护花木,一幅秀丽的乡村美景展现在面前。 “路通了、灯亮了、环境变美了,这几年,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打心眼里高兴!”村民李海先正和妻子给院子里的花草浇水,见到记者他高兴地说。 整治后干净整洁的村巷道 村庄入口处醒目的标志牌上是通俗易懂的宣传标语,村级活动场所整洁干净……村党支部书记王培学用手机拍摄记录着村里发生的变化,并经常发到微信朋友圈,常年在
精准扶贫小额信贷 “贷”来群众致富新希望 记者 黎元军 通讯员 牟瑞仕 周伍金 9月13日,秋雨绵绵,记者来到康乐县白王乡、八松乡了解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放贷情况。 白王乡白王村村民李贵平告诉记者,他从白王乡信用社贷了4万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用于扩大牛羊养殖;八松乡龚庄村村民倪廷岳的妻子告诉记者,她家从农行贷了4万元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打算种植当归和黄芪。 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群众增收受到影响。6月12日,康乐县召开精准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推进会,全面启动扶贫小额信贷工作;成立了康乐县扶贫小额信贷领导小组,
贷款出实招 脱贫见实效 ——临夏县以扶贫贷款助推脱贫攻坚见闻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9月5日,中宣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团走进临夏县井沟乡大塬顶村,寻访当地群众的脱贫故事。 一场秋雨过后,临夏县山川梁峁间愈显苍翠。沿着蜿蜒陡峭的山路不断行驶,翻过山,跨过梁,淹没在群山之中的大塬顶村出现在眼前。 见到大塬顶村群众马来者时,他正忙着“侍候”家里的几十头肉牛:喂草料、添水……每一个动作认真而细心。“这是我们全家的宝贝,以后更好的日子全指望它们哩。”看着满棚的牛一天天长大,马来者
工人日报记者 康劲 王伟伟 刘小燕 在临夏县城中心土桥安置点的和谐苑小区,放眼一看,沿街铺面就是一个布鞋加工产业“一条街”。别小瞧了这里生产的一双双“小布鞋”,在当地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政策的支持下,却结结实实地迈过了脱贫路上“三道坎”——家中老人赡养,留守儿童照顾,妇女就近就业。 围绕“小布鞋”,建起搬迁后续产业 9月4日下午,《工人日报》记者走进这里的其中一家百利布鞋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只见女工杨林霞头也不抬,专注地操作缝纫机,身旁一个“大红本”格外显眼,打开一看,是临夏县2020年“扶贫车间”布
五户村:大学生村支书带领群众奔富路 记者 刘刚林 “马书记,是兰州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有文化、有能力,脑子活、会办事,别看他是个刚刚30出头的年轻人,但却是一个能带领大家致富的好书记。”9月9日,记者来到广河县三甲集镇五户村,群众说起村党支部书记马永福时都竖起了大拇指。 31岁的马永福,2011年从兰州大学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做起了安防监控的生意,效益很不错。村党支部书记赵得福得知他的情况后,就叫他到村上工作,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就这样,他开始和村两委一起给群众办点好事、实事。 2016年,马永福当上了五户村
让城市充满“烟火气” ——临夏市夜市经济、地摊经济发展见闻 记者 马进忠 夜市经济、地摊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城市形象的亮丽名片和惠及群众的民生工程。今年伊始,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夜市经济遭受重创,而今疫情形势趋于平稳,记者走访了临夏市茶马古市步行街、北大街小吃一条街、团结北路、红园广场,了解夜市经济、地摊经济发展状况。 逐渐走出低谷 时至九月,天气渐凉,但夜晚的北大街、茶马古市步行街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摊主们卖力叫卖、推介着自己的商品,人们在摊位前挑选砍价,几位老人正在享受电动按摩服务
甘沟村:“致富玉米”甜到群众心坎上 记者 马霞 眼下,和政县卜家庄乡甘沟村群众种植的甜玉米进入成熟期,村民们正忙着掰玉米、背玉米,一派繁忙景象。 “昨晚接到一个订单,我们一大早就组织村民去地里采摘甜玉米。”在甘沟村村委会院内,村党支部书记马晓说,“今年我们扩大了种植规模,全部采取订单式采摘,每天采摘的玉米直接装车运走,村民们根本不用愁销路。” 甘沟村是卜家庄乡甜玉米种植大村,近年来,该村在相关政策的指引下,积极鼓励村民种植经济效益好的甜玉米等农作物,试种效益见好后,将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亩扩大到如今的16
打一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攻坚战 记者 乔栋明 行走在我州广大农村,漫山遍野一片碧绿,随处可见村民在田间劳作,高原夏菜、中药材、经果林、食用菌……高效经济作物已逐渐取代传统农作物,成为群众主选的产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各种农作物长势喜人,丰收在望。新兴的农业产业建设更是如火如荼,一排排钢架保温大棚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现代设施农业正在开启我州产业升级的新篇章。 百益公司“西瓜——高原夏菜”轮作种植基地 实现高质量发展,基础在产业,潜力在产业,希望在产业。为了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扫尾战,今年以来,州委、州政府把调整
陈二甲村:养着牦牛奔小康 记者 郭慧霞 “很多人对我说,年纪大了要休息,我觉得自己才65岁,还能再多干几年。现在孩子们外出打工,我也不想闲着,养牛的活我干了这么多年,积累了一些经验,我要养牦牛致富哩!”东乡县凤山乡陈二甲村村民陈二力说。 以前,陈二力和其他村民一样,主要圈养羊和西门塔尔牛。一次外出贩卖牛肉时,他无意间听说养牦牛有很多“优势”:牦牛抗病能力强、耐粗料、可放养可圈养、且出栏时间较短,肉、奶、皮、角等都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他经过再三考虑,卖掉了家里剩余的几十只羊和十几头牛,开始着手准备牦牛养殖。
挖掘脱贫事迹 讲述幸福故事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我州采访侧记 记者 陈礼娟 《从厦门到临夏:1400只白鹅“易地搬迁”吃尾菜》《布楞沟小学:孩子们的音乐课》《甘肃临夏:移民下山天地宽》……随着中央和省市媒体走进我州,“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持续升温,一个个海报、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边采边发,以全媒体传播方式,挖掘出脱贫典型,讲述着临夏人的幸福故事。 9月1至9月7日,由中宣部组织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我州东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