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 > 民族研究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的创作现状及其意义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部分代表作品 朱永明供图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部分代表作品 朱永明供图 民族题材儿童小说部分代表作品 朱永明供图 儿童小说是以儿童生活为描述对象的文学作品。儿童小说中,孩子、老人、动物成为文本塑造的典型形象,不仅具有生动的故事性与科普性,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文学性。民族题材儿童小说以民族地区为叙述场域,以民族文化为背景,形成了神秘、奇幻、传奇的文学特色。它在各种古灵精怪的机智故事中开发儿童智力,培养儿童爱动脑子的好习惯。它也在各式各样的“历险奇遇”中,让儿童崇尚勇敢、坚毅,塑造健康向上



少数民族诗歌 在数字化传播环境里的嬗变

新世纪以来,随着数字化环境的逐渐成熟,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在宽敞的传播时空里自在而激情地涌现,诗歌的创作、交流、传播的内涵与形式也逐步嬗变。各民族诗歌应时而茁壮成长,创作的多样化发展和民族性追求不断进步。在这动态的进程中,积极因素与负面作用共存,多民族诗歌文化生态平添新的变化与构建可能。 少数民族诗歌变得更具多样性 数字化传播环境对于中国文学及诗歌的共性作用有目共睹,就少数民族诗歌进程而言,跨地区的互动进一步改变了地理制约,各区域、民族间诗歌文化的交流、互动、促进的可能性也日益加强。近20年来,各民族诗人不断



云南:民族节庆绽放多彩魅力

背景 云南作为民族文化大省,有诸多的民族节庆活动,几乎是月月有狂欢。其中,不少民族节庆不仅是本民族的文化活动,同时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民族节日更是成为各地、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平台,成为文旅融合、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 话题 当大众对美好生活特别是文化体验的新需求持续增长,以及高品质消费需求遇上“节庆消费”,云南民族节庆的魅力又将如何持续释放? 美编 张维麟 画 活 文旅融合开放办节 据云南移动大数据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德宏2019国际泼水狂欢节期间,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日均客流量较平



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宁明,各族学生在“三月三”活动中放歌。本报记者牛锐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理念,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做好民族工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民族文化符号,能够从民族文化中的“内生”与“表征”中提取智慧,推动民族交往更加和睦、民族交流更加畅通、民族交融更加和谐,以更稳定的秩序与高



新中国民族舞蹈的历史演进

编者按: 舞蹈是人类沟通情感的一种肢体语言,也是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舞蹈形式,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推动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欣赏,促进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本报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合作,自今日起推出《民舞流韵》栏目,通过介绍民族舞蹈常识,增进各族人民对民族舞蹈的了解以及鉴赏能力,助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边疆音乐舞蹈大会”海报。资料图片 作为新中国70年来舞蹈发展史的一个绝对主角,中国民族舞蹈的



中国民族舞蹈的创作样态与审美流变

作为当代中国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舞的创作样态及流变直接映照着中国舞蹈的发展演进过程:一方面,民族舞在每一重要节点上的创作样态都携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另一方面,民族舞创作的每一次重大转向都标志着中国舞蹈创作的审美流变——上世纪50至70年代的作品展现的是主题先行的时代情怀,80年代的作品展现的是寻根乡土的本体意识,90年代的作品是在现代舞技法影响下的解构与重构,新世纪以来的作品则兼顾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是“传统”与“当代”的多元并行。 贾作光创作的舞蹈《牧马舞》成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之一。 1



民族走廊与族群互动

【摘要】民族走廊从费孝通先生提出之后,经过后来研究者的充实扩展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视角。西北走廊、藏彝走廊以及南岭走廊是中国境内重要的三条走廊,每一个走廊中都展现了族群分化、整合以及重组的族群互动模式。南岭走廊地区的苗、瑶、畲、客家人的个案展示了具有同源性的族群的分化历程;藏彝走廊中的白马藏族展现了独特的动态性族群认同与互动模式;而西北走廊地区的土族等几个较小族群则说明了族群互动的多元性与频繁性。以上三个民族走廊地区的互动案例分别说明了几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族群互动模式,而这能够成为解释中华民族多元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差异化发展模式及其对外传播

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对内传播民族政策、展现民族地区发展成果,对外增加文化传播力,增强文化吸引力有重要价值。在商业与技术驱动的主流网络文学发展模式之外,构建政策与技术驱动的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出版路径是一种可期待的发展模式。基于此,还可借助于文化同源优势,通过少数民族网络文学的对外传播,增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传播力与吸引力,增加文化认同,进一步实现中国网文走出去的步伐。 一、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被资本遗忘的角落 当下网络文学产业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主流的商业网络文学,依托于资本和技术驱动,以类型化的



红军长征与马克思主义在四川民族地区的传播

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时两年零一个月,经过江西、福建、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包括原西康省)、青海、河南、湖北、甘肃、陕西等地。其中,四川多为民族地区,是长征中一段极其重要的行程。红军尚未进入四川民族地区之前,当地各种反动势力曾制造谣言攻击共产党,导致不少群众因为害怕而离家上山躲藏,有的还被胁迫参加反动武装,阻击红军。因此,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和红军的各项方针政策与主张,既是我党一贯重视理论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红军粉碎污蔑诽谤、赢得各族群众的支持,并最



我国非遗馆建设情况及发展趋势(上)

从2011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到各省相继出台的《非遗保护条例》,都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公共文化设施”等称谓,从法律法规层面明确了设立非遗展示空间的导向。2017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传播处,协调推进非遗专题博物馆等的建设工作。同年12月,首期非遗策展高级研修班举办,旨在培养专业非遗策展队伍,提高非遗展示水平。 近年来,作为以展示为主要功能的一类非遗保护利用设施,非遗专题博物馆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并且逐步形成了以“非遗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前,少数民族代表身着盛装,在人民大会堂前留影。 本报记者 张国欣摄 1984年5月31日,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决定自1984年10月1日起实施。 这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事件——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此得到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在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中诞生 从第一个省级民族自治地方酝酿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一直没有停止以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的探索。 1947年4月23日至5月1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内



“三个离不开”:我国民族关系的写照与要求

1990年8月22日至9月1日,江泽民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资料图片 1990年8月22日至9月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新疆视察工作。他强调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思想,高度概括和深刻阐述了我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联系,对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有重要指导意义。 事实上,“三个离不开”思想由“两个离不开”思想发展而来



大数据为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带来新机遇

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关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关乎祖国边疆的安宁稳定。在民族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出现了一些难题和瓶颈,给社会治理和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大数据技术通过对数据的搜集挖掘、分析研判,将有助于精准、动态地反映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生态治理、精准脱贫等实际问题,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和效率,推进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一、大数据提供可视可知可控的公共服务 民族地区特别是身处偏远地区的牧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难度较大,人口密度小、供给成本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低等问题突出,而大数据技术则改变



传统文化呼唤现代表达

“有底蕴”“有趣”“精美”,这是不少网友对一款在线小游戏的评价。前不久,人民日报客户端推出一个H5小游戏,通过移动有部首偏旁的方块拼汉字,将其完整连成一句古诗,就能“过关”。游戏画面精美、寓教于乐,让人仿佛置身于诗人笔下的山水之间。有网友感叹,“羡慕古人把生活过成了诗”;也有人留言,不妨多些这样的游戏,娱乐的同时还能得到文化熏陶,一举两得。 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再到故宫一改过去的“严肃脸”变得“萌萌哒”,甲骨文手机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近年来,优秀传统文化纷



民族遗珍续文脉

广西部分少数民族古籍 60年前,它们散落民间,或受损或遗失;60年后,它们如珠串联,被珍视和保护。它们记载着一个个民族的历史起源、生产生活、民俗礼仪,蕴涵了一个个民族的文化审美和精神理念。它们,就是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古籍。 在广西历史长河中,各个少数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古籍。这些民族古籍由于历史原因,长期散落民间,缺乏良好的保护。直到20世纪50年代,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始对民族古籍进行普查、搜集、整理,这些民族遗珍才得以为世人所知,为专家学者提供丰厚的研究资料,延续着各少数民族生生不息的文脉…… 一



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南方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20篇,与会专家学者们围绕“民族事务治理与城市民族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3方面主题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交流探讨,积极为南方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贵州省民族研究院研究员李平凡对黔西北彝族传统农牧文化进行了民族学解读。他提出,黔西北彝族先民顺应所处的自然地理、生活环境,创造了最基本的社会生存方式——农牧交融经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黔西北彝族农牧经济不仅仅是播种、游牧等简单的生产行为,



共21条记录上一页 12 下一页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联系我们 | 全媒矩阵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62120180022   ICP备案号:陇ICP备12000652号  主办单位:甘肃省临夏州融媒体中心
地址:甘肃省临夏市红园路42号   邮编:731100   电话:(0930)5910277   传真:(0930)5910267
Copyright©2009-2021 中国临夏网 All rights reserved.